【爱历史】北宋台谏制度如何?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又有何变动?

北宋的台谏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完善 , 在当时的政治运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 徽宗、钦宗时期 , 沿袭神宗元丰改制后的台谏制度 , 并有所发展 , 台谏在监察宰执、规谏皇帝、参与朝政等方面仍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但是随着政治环境发生变化 , 徽宗后期至钦宗时期 , 金兵入侵 , 政局动荡 , 政治日趋腐败 , 皇权和相权彼此消长 , 使得台谏制度受到影响 , 北宋台谏制度如何?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又有何变动?
北宋台鉴发展
御史台由来已久 , 周朝已有御史之名 , “盖掌赞书而授法令” 。 战国时亦有御史 , 仍是“记事之职也” 。 秦汉时 , 御史的职能发生演变 , 开始任纠察之职 。 汉朝置御史府 , 也称为御史大夫寺或宪台 。 后汉称之为御史台 , 也称兰台寺 。 南朝梁、后魏、北齐称之为南台 。 后周称司宪 , 属秋官府 。
隋唐时都称御史台 , 唐朝御史台下设三院 , 即台院、殿院以及察院 , 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分别隶属此三院 。 北宋建国初 , 统治者忙于征战 , 以图统一全国 , 未暇顾及台谏制度的建设 。 太平兴国六年 , 朝廷中“御史不能弹奏”“谏官废职” 。
随着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 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宋真宗起 , 北宋朝廷开始着手整顿御史台和谏院 , 使台谏系统逐步走向正轨 。 北宋中期 , 掀起改革的浪潮 , 针对宋以来的官职分离、官称混乱、机构混杂等状况 , 宋神宗对官制进行改革 , 台谏制度在此时也发生了变化 。 经改制后的台谏制度 , 从建置到职能等方面都发生较大的变化 。 北宋末年及南宋的台谏制度大多都沿袭了元丰改制后的制度 。
北宋御史台沿袭唐制而略有损益 。 御史台下辖三院 , 侍御史隶属台院、殿中侍御史隶属殿院、监察御史隶属察院 。 唐代作为御史台长官的御史大夫 , 在宋代仅是加官 , 由御史中丞升任御史台长官 , 总判台事 。 中丞除正授以外 , 还以给事中、谏议大夫等兼任 。 殿中侍御史秩从七品 , 不言事 , 监察御史分察六曹及百司 , 随事纠举 。 凡大祭祀、受戒誓、致斋等 , 多兼充监祭使 , 检视百官 , 纠弹违失 。
北宋的统治者重视台谏官的选拔 , 严格限制台谏官候选人的资历 , 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遴选制度 , 包括举主的选择、荐举方式、荐举原则、荐举程序等方面 , 还要经中书除授和给事中、中书舍人的封驳 。
统治者认为举主的选择非常重要 , 确立起由皇帝亲自指定专人充当举主的制度 , 规定举主的身份必须是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侍御史知杂事、右谏议大夫、知制诰等两制、侍从官 。 台谏官候选人的终选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 皇帝可以不经侍从官的保举和宰执的进拟 , 直接遴选台谏官 。
谏院是北宋的最高监察机构之一 。 宋初 , 谏院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机构 , 由门下、中书两省两名官员任判谏院事 , 下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职 。
【爱历史】北宋台谏制度如何?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又有何变动?
文章图片
【爱历史】北宋台谏制度如何?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又有何变动?】神宗元丰改制后 , 谏院被废除 , 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增置后省 , 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隶门下后省;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隶中书后省 。 右谏议大夫元丰前主要作为文臣迁转叙禄阶官 , 元丰改制后 , 右谏议大夫开始任言官 , 谏诤朝政失误、任人不当、三省以至百司违失 。
官品由原来的正四品下改为从四品 。 右司谏也从原来的差遣官兼官改为职事官 , 其官品为正七品 。 右正言原为文臣迁转官阶 , 官品为从七品 。 二者“同掌规谏讽谕” 。 登闻检院改隶于谏议大夫 , 登闻鼓院隶于司谏、正言 。 在制度上 , 谏官以八员定制 , 但由于左右散骑常侍常虚置而不授于人 , 所以“由谏议大夫而下 , 有司谏、有正言 , 共六员” 。
【爱历史】北宋台谏制度如何?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又有何变动?
文章图片
台谏原则、职能
台谏系统的监察活动奉行风闻言事、独立言事等原则 , 台官和谏官均得风闻言事 。 台谏原则上对传闻中得到的材料,不必追究真实与否,也不必书告事人的姓名,便可据此而弹劾,而不负任何责任 。 台谏制度实行选任回避法 。 为保障台谏有效地监察宰执 , 宰执成为选任台谏官时回避的首要对象 。 御史与谏官之间也要避亲嫌 , 以防止御史与谏官结党营私 。 御史之间、谏官之间同样要避亲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