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

前几天 , 笔者有位在圣彼得堡求学的友人造访了位于彼得保罗要塞的炮兵、工程兵、通讯兵军事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炮兵博物馆) , 拍下了许多珍贵照片加以分享 。
俄国积淀深厚的炮兵发展史和数个世纪以来的各类战争使得炮兵博物馆馆藏千奇百怪 , 人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奇异火炮 。 比如说 , 这门炮口并非圆形的舒瓦洛夫“秘密”榴弹炮——一般认为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扩大霰弹的横向散布范围:
【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
文章图片
号称是18世纪普鲁士生产的方形炮口霰弹炮:
【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
文章图片
葡萄牙人在东南亚用过的后膛火炮或者说大号“佛朗机”:
【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
文章图片
然而 , 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 , 最惹人注意的恐怕还是那门刻有汉字铭文的清代火炮 , 据馆方测量 , 该炮口径为82毫米 , 重430千克 , 但俄方工作人员显然不大清楚铸造年份 , 因而只是粗略地写成18-19世纪铸造的中国铜炮 。
【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
文章图片
不过 , 借助中文刻字照片 , 中国观众倒是可以比馆方更清楚地了解这门火炮背景:右侧刻有“内务府堂笔帖式宜良监造匠人罗国樑”、上方刻有“重九百三十五斤”、左侧则刻有“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己亥九月戊午吉铸” 。
【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
文章图片
简单换算可知 , 该炮实际铸造于1899年10月17日 , 宜良、罗国樑等人都很少见诸史册 , 前者目前仅能在网上找到几条在光绪、宣统年间改名、升职的记录 , 后者更是无迹可寻 , “吉铸”二字倒是可能暗藏玄机 , 如果将这里的“吉”释读为“吉林” , 那么或许可以有助于追溯火炮来源 。 无论如何 , 这门“子母炮”完工不久 , 它便在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的战斗中落入俄军之手 , 继而被运到俄国境内 , 最终隐身于炮兵博物馆当中 。
为什么要在二十世纪即将来临时铸造这种秉承了“佛朗机”风格的古旧火炮?晚清名将聂士成在《东游纪程》中的记载或许可以提供旁证:
[光绪十九年十月]初五日 。 早七点钟大雪 , 学生等不能测绘 , 因率其出东莱门 , 沿江行三里许至[吉林]机器制造局 。 局为吉林、黑龙江两省制造子药 , 并制毛瑟[Mauser]、哈乞开斯[Hotchkiss]、呍啫士得[Winchester]各种子弹 , 兼制克鹿卜[Krupp]两磅、十二磅包铅子弹及隔针引信 。 又仿照克鲁森[Gruson]以独料改造背闩子母炮 。 其炮水陆兼用 , 陆路用车轮 , 水路用中架 , 身长英尺三尺五寸 , 闩长十八英寸 , 口径一寸五分 , 来复线十二条 , 及远一千码 , 子药膛连炮闩 , 先装药 , 次装子门 。 背有铜环二 , 以待闩柄 , 后督有螺丝一 , 以待紧闩螺丝 。 每尊有炮闩三 , 临时更换 , 每分钟可放五出 。 考克鲁森零件甚多 , 不善管理 , 易于锈坏 。 此厂改造子母炮 , 炮闩连子药筒 , 除铜环外别无他物 , 易装卸 , 亦易揩拭 , 但恐取准不能及克鲁森耳 。
鉴于清末各省机械制造局多用英制单位 , 以英寸计算“口径一寸五分”后 , 可知子母炮口径为3.81厘米 , 因而大概率是改造、仿制了德国马格德堡产的克鲁森3.7厘米速射炮[3,7cmSchnellfeuer-Kanone] , 将其制成水陆兼用的轻便火炮 。 从聂士成的行文来看 , 他大概认为这种土洋结合的火炮更能适应清军较为低下的管理、保养水准 , 但气密性等天然劣势自然也会导致它准度下降 。
【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
文章图片
▲《克鲁森速射炮》中的3.7厘米速射炮示意图
根据1890年出版的官方手册《克鲁森速射炮》(DieGruson'schenSchnellfeuer-Kanonen)记载 , 3.7厘米速射炮可分为23倍径和30倍径两种 , 均为线膛火炮 。 鉴于前者是12条膛线 , 后者是18条膛线 , 吉林机械制造局“来复线十二条”的子母炮很可能是在仿制23倍径的克鲁森3.7厘米速射炮基础上结合了清军传统的子母炮技术 , 也算是“因陋就简”了 。 至于出现在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的这门子母炮为何会有高达8.2厘米的口径 , 笔者个人猜测可能是“山寨”成功后继续沿原有技术路线试验更大口径火炮的结果 。
【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
文章图片
▲与手掌形成鲜明对比的子母炮炮口
【爱历史】在白夜国度发现中国古炮: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里的清代子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