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未来或由发热监测向症状监测为主过渡

_本文原题为: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未来或由发热监测向症状监测为主过渡
_本文原题为: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有34%的确诊病例不发热
未来或由发热监测向症状监测为主过渡
云南日报|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未来或由发热监测向症状监测为主过渡
文章图片
7月18日 , 吴浩(左一)在丰台一社区指导社区防疫消杀 。 丰台区委宣传部供图
云南日报|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未来或由发热监测向症状监测为主过渡
文章图片
从目前数据来看 , 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有34%的确诊病例不发热 , 这意味着将来可能要从单纯的发热监测向症状监测为主过渡 , 只要有不适应的症状就要及时报告 。 ——吴浩
截至7月18日 , 北京已连续13天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零新增” , 中风险街道仅剩花乡一地 。 从6月11日新增1例 , 到7月6日零新增 , 数月累积的经验与资源让北京在26天内迅速控制住这场疫情 。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7月18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 这次疫情之所以能快速平稳 , “早发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这说明近半年的防疫宣传教育是有效的 。
针对今后的日常防疫 , 吴浩认为 , 将来可能要从单纯的发热监测向症状监测为主过渡 , 要做好与病毒长期作战的准备 , 在“早发现”上面进一步加强 , 这需要人人都是“战疫者” 。 民众要掌握和了解病毒相关知识 , 并且转化为行动 。 这次北京的经验就提示我们 , 虽然病毒很狡猾 , 但是如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 那么治愈率是很高的 , 也没有死亡病例 , 这就能够消除老百姓对新冠病毒的恐慌 。
【云南日报|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未来或由发热监测向症状监测为主过渡】疫情迅速平稳“早发现”很重要
到18日 , 北京已经连续13天“零新增” , 回头看 , 疫情之所以能够快速平稳 , 北京做了什么?
吴浩:这次疫情能够这么快平稳下来 , 体现了“早发现”的重要作用 , 这里面包括几个方面 。
首先是居民自身健康素养的提高 , 出现症状后能主动报告、主动就医 , 并采取措施 , 这说明之前半年我们的宣传教育是有效的 。
第二是疫情初期迅速动员了专业技术部门 , 比如通过采样、流调等手段发现病例绝大部分与新发地批发市场相关联 , 由此迅速锁定了疫情风险地 , 特别是锁定了牛羊肉大厅 , 这其中专业技术力量发挥了作用 。
我们还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 , 运用大数据行动轨迹迅速锁定密接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 并进行预警、隔离和管控 。
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实验室诊断也非常重要 , 我们对高风险人群进行了“应检尽检” , 目前检测已经超过1100万人次 。 通过核酸检测筛查出了一批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 , “挖”出了隐藏的、潜在的“爆点” 。 目前来讲 , 核酸检测还是快速筛查非常有效的一种办法 。
这次疫情北京没有采取全面封闭管控的措施 , 但成功地控制住了社区传播 , 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吴浩:专家研判发挥了重要作用 , 如何把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结合 , 把疫情防控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 这需要科学的研判 。
所以 , 我们没有进行大面积封闭管控 , 而是以街道为单位划分了不同风险等级 , 中高风险街道小区也没有全部封闭 , 而是通过对与确诊病例直接相关性高风险的小区进行判定 , 从而精准地封闭管控 。
对密接人群的管控也视风险不同采取了不同做法 , 有的是居家管控 , 有的是在隔离点管控 , 隔离点管控的时间也不同 , 有的是“14+14” , 有的是“14+7” 。
此外 , 建立一个高效的协同指挥体系对疫情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 专家研判提出建议 , 还需要领导果断决策 , 迅速发挥组织动员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