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4000亿茶饮市场,为何无法诞生巨头?


中国中药|4000亿茶饮市场,为何无法诞生巨头?
文章图片
中国中药|4000亿茶饮市场,为何无法诞生巨头?
文章图片
中国中药|4000亿茶饮市场,为何无法诞生巨头?
砺石导语:数千年历史文化 , 4000亿巨大市场 , 但茶领域为什么没有出现像茅台、金龙鱼、海天这样的知名企业?茶市场如何三分天下?这些赛道中为何有的资本像打了鸡血 , 有的却遭遇寒霜?
张帆 | 文
中国有句俗话“茶酒不分家” , 但中国茶在世界历史的地位要远高于中国酒 。 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对外输出的最主要商品之一 , 就是中国茶 。 中国是茶的故乡 ,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 , 由茶以及茶衍生出的茶文化 , 已经是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中国 , 茶是个大产业 , 刚刚结束的2021 FBIF食品饮料创新论坛现场 , 里斯战略定位咨询发布《4000亿增量背后的品类创新机会——2021中国茶饮市场报告》 。 报告指出 , 中国茶的规模如今达4000亿人民币 , 并且在2025年有望翻番达到近8000亿规模 。
对比之下 , 2020年白酒行业销售收入5836亿元 , 两者差距并不大 , 但两个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数量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 白酒行业中的贵州茅台、五粮液、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贡酒、牛栏山等7家企业的营收占据市场近一半的销售额(2244.57亿元) , 但偌大的茶饮市场却没有一家“茅台”“五粮液”式的企业 。
数千年文化 , 数千亿市场 , “茶饮行业为何跑不出像样的茶企?”在这种疑问呐喊了多年之后 , 近年来 , 茶饮行业出现了新的变化 。 6月30日 , 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成为“奶茶第一股” , 喜茶、蜜雪冰城在资本加持下加速跑马圈地 , 连中国邮政都宣布进入奶茶市场 , 宣言要三年之内开五万家店 。 茶饮行业似乎要迎来井喷式发展 。
但情况并没那么简单 。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茶行业 , 市场中鸡血与寒霜并存 , 蜜糖与砒霜同在 。
1
原叶茶:老态龙钟的爷爷?
开门七件事 , 柴米油盐酱醋茶 , 茶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一直不可或缺 。 “一日无茶则滞 , 三日无茶则病 。 ”茶作为中国人喝得最多的饮品 , 曾经通过丝绸之路 , 远销世界各国 , 茶叶甚至成为中国除瓷器外的又一代名词 。
中国喝茶的历史悠久 , 古装剧里喝茶几乎是绕不开的场面 , 茶的玄妙和其中的“文章”至今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甄嬛传》里华妃端着皇后宫里的茶漫不经心地说:“这是去年的龙井吧 , 臣妾那儿有今春新贡的雨前龙井 , 等下让颂芝拿一些过来 。 ”简单几句话 , 令华妃的娇宠奢侈之态尽显 。
人们听说过的顶级茶大多都是过去的皇室贡茶 , 现在完全按照奢侈品路线“运营”:通过某些特殊位置、特殊茶树、特殊工艺、特殊炒茶师傅人为制造稀缺性 , 让茶叶成为奇货可居的奢侈品 。 再加上皇室“带货” , 呈现着典型的奢侈品牌运作路径 。
这些品牌 , 虽然包装得很是高大上 , 只是可惜跟国外的品牌相比 , 实力还是相距甚远 。 中国茶真正红的是品类 , 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都是区域品类而非品牌 。
人们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 意思是黄金有标准的价格 , 而玉没有标准的价格 , 限制原叶茶市场品牌崛起的根也正在于此 。 茶的门道至今深不可测 , 比方说“雨前龙井”和“雨后龙井”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 所谓的千年茶树和它旁边差了些年头的茶树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别?恐怕连采茶人都说不上来 。 这也导致了原叶茶市场的混乱 。
与中餐炒菜“少许”、“适量”近似 , 茶叶的品鉴也是个“玄学” , 质和价之间的关系千差万别 , 高价买的未必是好茶 , 消费者也很苦恼 。 原叶茶里火起来的小罐茶就是看见了这个痛点 , 通过将生产工艺标准化 , 将炒茶的师傅具象化 , 将茶叶的价格恒定 , 让品质与价格关系相对稳定 , 从而实现原叶茶的工业化 。
市场不缺好茶 , 也不缺想花大价钱买好茶的人 , 但产品工业化程度、标准化程度不高的时候 , 千差万别的“舌头”会造成很多误差 。 几千的茶叶买来送人 , 结果被误认为是几百块的很常见 。 所以通过工业化手段将茶同玉一样无价的状态 , 变成黄金有价状态的小罐茶就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虽然小罐茶也经历过数次质疑 , 但其标准化的思路没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