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韬略官方账号最牛经理人方洪波,每年帮老板赚几百亿,瞄一眼就懂老板心思( 四 )


两件事办完 , 方洪波“准一哥”的位置坐实 。
2012年8月25日 , 方洪波接替何享健成为美的集团董事长 。
那时 , 他已经拿到两个学位:新加坡国立大学MBA(2002年) , 南京大学企业管理博士(2009年) 。 这两所高校 , 前者自20世纪70年代就发展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技术的研究 , 后者在90年代初已有研究民营企业全球化的成果 。 这些学习经历 , 为他后来提出全球产业链、双智战略做了铺垫 。
【多元】
方洪波接替何享健成为美的集团董事长 , 算是受命于危难之间 。
在2010年销售额破千亿后 , 何享健提出“五年再造一个美的、2015年实现2000亿”的目标 。 为此 , 集团急速扩充品类和厂房 , 大量招募销售人员 。
但几年大干快上下来 , 美的规模更大了 , 盈利能力却更弱了 。
美的冲进千亿俱乐部 , 很大程度上依赖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 国家推动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 。 在这一轮特殊的黄金机遇中 , 其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销量都在国内全面领先 。
2011年 , 当刺激政策效应褪去 , 美的产品虽多但核心竞争力不够的问题开始显现 。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 , 其产品单价、盈利水平甚至不如排名二三的品牌 。 单看空调 , 格力的毛利率就比美的高了近5个百分点 。
当市场整体增长不再 , 美的的虚胖开始显现出来 。 2011年中 , 其盈利水平出现了三年来的首次下滑 , 到第四季度甚至低于2009年同期的水平 。 接下来的一年 , 颓势仍未扭转:2012年美的电器营收比上年下跌了26.89% , 净利润也下跌了6.25% 。
业绩下滑的另一边 , 大公司病也越发明显 。 以销售部门为例 , 一些依靠过往业绩获得高薪的营销经理 , 都开始配上了秘书和司机 , 组织变得臃肿、高成本、低效率 。
方洪波接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停规模化 。 他砍掉主营业务中2/3的产品型号 , 卖掉7000亩厂房用地 , 裁掉大半代理商 , 一如当年果决 。
公司里怨声一片 , 这场景似曾相识 。
何享健当然知道发生了什么 , 不过 , 他选择相信方洪波:“做你想做的 。 ”
他还将妻子梁凤钗劝离公司 , 调走了与方洪波对着干的几名高管 。
这一年 , 方洪波提出“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 , 美的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 。
转变的重点 , 是去中心化、智能化、全球化 。
方洪波有句名言:组织改造不了 , 一切改造就是空的 。
2013年 , 美的在深交所上市 , 开启“小集团、大事业部”运营模式 。 2015年 , 方洪波提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科层化” , 公司层级精简为员工、经理、总监、副总裁、董事长 。 当年 , 在家电行业整体下滑的背景下 , 美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 , 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0.46% 。
2014年 , 物联网大潮兴起 , 方洪波意识到新一轮变革即将到来 。
他拥抱互联网 , 和小米、阿里、京东、苏宁都有合作 , 还专门把员工送到小米学习“互联网思维” 。
他提出“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的“双智”战略 , 美的由白电龙头向科技公司转型 。
华商韬略官方账号最牛经理人方洪波,每年帮老板赚几百亿,瞄一眼就懂老板心思
本文插图
▲来源:美的集团官微
“双智”战略的实施途径 , 除了进一步对内“去中心化” , 还有大步迈向全球化 。
2014年 , 美的搭建云端物联网技术构架 , 频频中标国际项目(如新加坡樟宜机场、阿尔巴尼亚总统办公楼等) , 与巴西合资公司建成拉美最大的家用空调生产基地 。
同年 , 美的成立中央研究院 , 由在GE、三星任职多年的胡自强博士领衔 , 自主研发智能技术 。
2016年 , 美的收购东芝家电业务 , 收购入意大利企业Clivet , 当年国际业务成绩可喜 , 海外的营收占比已接近50% , 并获得国际认可 。 据英国调查公司欧睿咨询发布的全球家电品牌排行榜 , 美的以4.6%的大家电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 仅次于荷兰巨头飞利浦 。 这年 , 美的成为中国家电业首个跻身《财富》500强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