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初唐祭祀中的胡乐因素

隋文帝建国初期 , 沿用了北魏北周这些鲜卑族少数民族的制度 , 迎神音乐尤有少数民族风格 。 北魏、北周 , 世代雄踞朔漠 , 入主中原后 , 他们的雅乐不免各有其民族特色 , 故空有“雅乐”之名 , 而无“雅乐”之实 。 想听纯正的雅乐 , 已经不可能了 。
开皇九年 , 隋文帝平陈 , 重新获得东晋和南朝的旧雅乐乐器 , 高叹:“这就是华夏的正声 , 如果不是我平陈所获 , 世间再难以听到了!”攻克荆州 , 得到了萧梁雅曲 , 又平蒋州 , 得到了陈氏正乐 , “史传相承 , 以为合古” 。
【历史故事】初唐祭祀中的胡乐因素
文章图片
一、隋唐雅乐的传承
1、隋朝的传承
南北方不同风格的雅乐在中国的中世纪交相辉映 。 文帝时 , 经过开皇乐议 , 后定为此:“隋代雅乐 , 唯奏黄钟一宫” 。 表面上看 , 此雅乐是“华夏正声” , 实际上已无法肃清潜移默化的胡乐成分 。 《旧唐书·音乐志》评论为:“隋世雅音 , 惟清乐十四调而己 。 ”
而这里的南朝清乐实际也受到胡乐影响 。 这点从它的乐器组合中大量使用外来乐器(如弦乐器加入有箜篌)可以看出 。 隋代获得的所谓“正声”实际上已经受到俗乐和胡乐的影响 。
且隋炀帝继位后 , 骄傲奢靡 , 爱好俗乐和胡乐 , 使用有很多“北齐旧乐” 。 而北齐旧乐 , 其实夹杂有很多胡乐的成分 。 由此可知 , 隋朝的所谓雅乐 , 实际仍是“犹全”的“雅乐” 。
【历史故事】初唐祭祀中的胡乐因素
文章图片
2、初唐雅乐的制定
高祖命祖孝孙正式修订大唐雅乐 , 此乐一直沿用到唐太宗贞观二年 。 贞观二年 , 太宗命祖孝孙再次制定雅乐 。 祖孝孙以《礼记》所言的“大乐与天地同和”为基本创作理念 , 依一年有十二个月 , 以“十二律各顺其月” , 创作制定了三十一曲 , 八十四调的“十二和之乐” 。
同时 , 祖孝孙认为梁陈旧乐夹有很多吴楚杂音 , 周齐旧乐多有胡戎乐的伎艺 , 于是悉心斟酌南北不同音乐 , 加之参考古音 , 创作了大唐雅乐 。
唐睿宗光宅元年 , 朝中大臣想将制定的雅乐取名为“唐乐” , 睿宗认为乐章中的乐舞名 , 都以“大”命名 , 因此将当时所定雅乐称之为《大唐乐》 。
【历史故事】初唐祭祀中的胡乐因素
文章图片
可见 , 初唐雅乐是纵观南北 , 综合胡汉 , 兼收并蓄的 。 而且其音乐元素也极其完备 , 既保持了传统雅乐固有的程式化、典雅化 , 又有其独特魅力 , 独特的创作理念 , 独特的乐调理论 , 独特的宗庙祭祀歌辞 , 独特的乐调风格 , 因此 , 初唐雅乐艺术性极强 , 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
二、初唐祭祀中的胡乐因素
1、初唐的音乐艺术
汉明帝时 , 认为音乐有四品 。 一是《大予乐》 , 通俗上讲为祭祀祖先的音乐;二为雅颂乐 , 即辟雍飨射的音乐 , 通俗讲为贵族子弟宴飨宾客后 , 举行射礼所用的音乐;三是天子宴群臣时所用的黄门鼓吹;四为军队所用音乐短箫铙歌乐 。
【历史故事】初唐祭祀中的胡乐因素
文章图片
以上所述的四品音乐 , 除了第一品郊庙上陵所用音乐是属于祭祀音乐外 , 其他三品均为礼仪音乐的范畴 。 在雅乐的使用中 , 有的朝代“厚古薄今” , 有的朝代“厚今薄古” 。
所谓“厚古薄今”即重视祭祀音乐 , 不重视礼仪音乐 。 反之 , “厚今薄古”即为更加重视礼仪音乐 。 在初唐的祭祀音乐中 , 必须提到的是初唐三大乐舞 , 《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 。 这三个乐舞都是开始用于燕乐 , 更换衣服后 , 又用于雅乐祭祀 , 拥有燕乐和雅乐双重属性 。
【历史故事】初唐祭祀中的胡乐因素
文章图片
前两个乐舞是太宗朝的作品 , 《破阵乐》舞者一百二十人 , 都披甲持戟 , 声韵慷慨激昂;《庆善乐》舞者六十四人 , 都穿着紫衣 , 甩着宽大的袖子 , 慢慢移动着身体 , 象征文德治理下天下平定祥和 。
高宗上元三年 , 制《上元》舞 , 舞者衣服上画着五彩祥云 , 象征元气 , 宗庙朝堂外均有此舞的演出 。 可见《上元舞》是一种身姿健硕 , 翩然自得的舞蹈 。 其中 , 《破阵乐》五十二遍 , 修入雅乐两遍 , 名为《七德》;《庆善乐》七遍 , 修入雅乐一遍 , 名为《九功》;《上元乐》二十九遍全都加入雅乐 。 《破阵乐》《上元乐》皆杂以龟兹乐 , 尤其是破阵乐 , 声音震厉;庆善乐杂以西凉乐 , 声音较为闲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