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范祖禹的历史感受

打卡时间: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
打卡地点:零陵
【历史故事】范祖禹的历史感受
文章图片
《九朝编年备要》关于范祖禹自永州安置贺州的记载
【历史故事】范祖禹的历史感受
文章图片
《永州金石志》所载范祖禹淡山岩题刻
【历史故事】范祖禹的历史感受
文章图片
《范太史集》卷二所载《水纹扇》诗作
【历史故事】范祖禹的历史感受
文章图片
《宋史》哲宗本纪关于范祖禹的记载

船入洞庭湖 , 下起了小雨 。 春冬之交的雨 , 不仅让人感到潮湿 , 而且还有一股寒冷渗入骨髓 , 如同范祖禹此刻的心情 。
浩瀚的洞庭湖 , 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人的眼光 , 历代名人在此留下不少吟咏 。 但作为史学家的他 , 没有李白、刘禹锡等唐代诗人的那种豪迈与洒脱 , 心里所惦记的还是江山社稷 。
想起去年高太后的去世和哲宗皇帝亲政后的态度变化 , 范祖禹感觉到自己的心 , 如同灌了铅一样沉重 , 似乎要穿透船板 , 沉入湖底 。
出洞庭 , 入湘江 , 一路逆行 。 与从开封府出发时坐车马不同 , 车马虽然颠簸 , 但速度颇快 。 而逆行的船只速度很慢 , 似乎力不从心 , 这跟自己近两年在朝中的处境何其相似!
还记得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自己中举后 , 被授试校书郎、知资州龙水县 , 在那里一待就是七年 。 直到熙宁三年(1070年)六月 , 时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向神宗举荐 , 才被调回京城崇文院书局 , 协助他编纂《资治通鉴》 , 负责唐史和五代史 , 而且一干就是十五个年头 。
在编纂《资治通鉴》过程中 , 自己觉得全部按照恩师司马光的要求来编纂和删节 , 不能完整地反应唐代历史 , 更不能客观表达自己由此总结的历史教训 , 于是 , 在编纂的同时 , 把原稿进行丰富 , 掺入自己的评判 , 使之单独成书 , 共六册十二卷 , 名曰《唐鉴》 。
【历史故事】范祖禹的历史感受】由于《唐鉴》坚持“春秋笔法”和“鉴古知今” , “深明唐三百年治乱” , 因此获得诸多好评 。 当时大名鼎鼎的程颐曾说:“几案无他书 , 惟印行《唐鉴》一部 。 ……自三代以后 , 无此议论 。 ”比自己大四岁的好友苏轼也说:“老来不欲泛观他书 , 近日且看《唐鉴》 。 ”
到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五月 , 四十九岁的范祖禹被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擢升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 , 充实录院修撰 , 赐三品官 , 到达仕途的顶点 。
这期间加上接下来的几年发生的一些大事 , 让人感慨万千:
革新派领袖王安石去世 , 岳父吕公著、恩师司马光先后担任宰相;不久 , 司马光去世;好友苏轼也是先回到京城 , 跟着又出知杭州;经苏轼介绍 , 次子范温成为其门生秦观的女婿;自己先后奉命与司马康同校《资治通鉴》 , 把女儿许配给他的儿子司马植 , 没想到司马康突然病故 , 未能目睹两个年轻人的婚礼;与黄庭坚修《神宗实录》 , 引起王安石门生的抗争;后来 , 岳父吕公著去世;跟着 , 最欣赏并支持司马光和自己的高太后去世……
本来 , 亲政后的哲宗想让自己取代苏辙 , 但自己坚持己见 , 并不妥协 , 于是成了哲宗新宠章惇等人的打击对象 , 先是调离朝廷 , 外放知陕州(暂住开封府境内) 。 跟着 , 外放为武安军(设潭州)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

永州 , 原名零陵 , 因舜葬于附近九嶷山而得名 , 又因城西南有永山永水而改名 。
这是一块人间的净土、文人的乐土、文化的沃土 。 几千年来 , 以上古五帝之一虞舜为开端的历代圣贤在这里留下了不少传说与诗文 。 特别是李唐以降 , 因本土书法家怀素和长期在永、道二州任职或谪居的元结、阳城、柳宗元等人的影响 , 使得远离京师、地处偏远的永州 , 早就为人们所向往 。
与当年的柳宗元大致相似 , 尽管戴着三品官帽 , 但是“安置”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 。
永州知州曹季明还算客气 , 他提出为范祖禹安排一个上好的住处 , 但遭范婉拒 。 因为范祖禹有自己的想法:准备与家仆在近郊搭建一间简易的房子 。
曹季明说:大人刚刚抵达永州 , 不如让下官陪你到处逛逛?
范祖禹笑道:什么上官下官的 , 你是这里的地主 , 我是客人 。 俗话说 , 客随主便 , 若能结伴在附近走一走 , 应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