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孩子喜欢自言自语,不是幼稚或不成熟表现,从心理学分析原因】初入小学的家长很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好动、不能自我约束、甚至常常和其他同学发生肢体冲突 。
家长只能连忙向老师道歉并保证不会再犯 。
文章图片
女儿刚上一年级时 , 班里就有这样一名男同学 , 据女儿描述 , 每天都要打哭另一名同学 , 似乎总是不能自我控制的发起攻击行为 。 每次被爸爸带回家教育一通又回到学校 , 似乎也没有好转 。
这名同学还有另一个奇怪的行为:就是每次测验完 , 面对不满意的成绩 , 总会双手抱臂 , 眉头紧皱地自言自语道:怎么才考这么一点分数 , 某某某 , 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女儿说 , 看到这位同学的行为 , 其他同学都被吓坏了 。
文章图片
这名同学的自言自语不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 , 在心理学中它有个专有名词叫作“自我语言” 。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 2到7岁的孩子会发展出自我语言 , 表现在即使没有一个人听 , 他们也会谈论着自己在做的事情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自我语言会在心理进行 , 并把这种自言自语会内化到自己的心理过程中 , 指导自己的行为 。
文章图片
父母是什么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 , 人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由语言、标志和符号这样的心理工具充当中介的 , 人得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外部集体活动内化而成的 。
简单来说 , 就是孩子小时候会参与社会活动 , 这些活动都是以语言形式被表达出来 , 孩子在完成这项社会活动时 , 会掌握这一活动方式 , 并逐渐内化为心理过程 。
文章图片
用一个例子来说:
6岁的甜甜丢了玩具 , 请父亲帮忙 。
父亲问甜甜最后一次看见玩具是在什么地方 。
甜甜说:“我不记得了 。 ”
父亲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你把它放在你的房间了吗?还是外面?或者隔壁?
甜甜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 。
文章图片
父亲说:“会在车里吗?”
甜甜说:“我想是的 。 ”
最后甜甜去车里找到了玩具 。
又一次 , 甜甜发现自己的数学课本不见了 , 她对自己说:“数学课本呢?上课时用了 , 下课后放进书包了 , 回到家里我还看了一会儿 , 然后 , 我听见敲门声去开门了 。 嗯 , 可能放在门口的鞋柜上了 。 ”
文章图片
在这个例子中 , 父亲将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给了甜甜 , 甜甜将他们进行内化 , 之后 , 这一策略就在甜甜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中介功能 。
从心理学角度讲 , 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就是内化机制 。 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话讲就是“在儿童的发展中 , 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 , 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 , 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 , 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 ”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 , 孩子心理发展首先是从社会活动中他人的行为模式中获得发展 , 其次 , 是儿童将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行为模式变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 指导自己的心理活动 , 就是内化的过程 。
文章图片
孩子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 而2到7岁是孩子心理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 , 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社会活动以家庭生活为主 。 父母以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行为及语言对孩子心理语言的影响最为关键 。
为此 ,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有一句名言是这样描写父母语言行为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的——“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
文章图片
内化的自我语言
在内化过程中 , 自我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孩子起初是倾听他人的讨论并与他人交流 , 然后借助这些语言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年幼的儿童在面临困难任务时自言自语 , 重复别人之前给他们的有用建议 。
- 孩子暑假沉迷做“棺材”,面对娃的特殊爱好,家长做法值得借鉴
- 同时带5个孩子过暑假,宝妈苦不堪言!吃住在亲戚家要不要给钱?
- 【爱历史】古代的男人喜欢娶13、14岁的少女是变态吗
- 我喜欢的小动物(6篇 我最喜欢的动物)
- 【历史故事】人们自古就喜欢追求长生不老,谁不希望自己能活得久一些呢
- 毛鸡蛋给孩子补营养胜过普通鸡蛋?真相恰恰相反,很多人都不敢吃
- 女孩子带水的名字()
- 鼓励孩子进步的话语 家长的鼓励和希望寄语
- 韩语“我爱你”怎么写,有几种说法 我喜欢你韩语
- 怒不可遏的父母:你为什么特别容易对孩子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