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挪穷窝、拔穷根,云南保山: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二 )


为此,保山市出台了《关于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走在全省前列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地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培育扶贫产业 。同时,建立了产业扶贫工作机制,组建了4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团队,在4个贫困县组建了15个专家组,聘请74名科技人员开展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产业扶贫培训1.4万场(次)、培训人数达70.68万人(次) 。
云南|挪穷窝、拔穷根,云南保山: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文章图片
    
保山市以扩大扶贫产品销售、提升产业效益为核心,以发展规模农业、创建优势品牌为重点,规划建设了“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全市“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79户11154人发展产业,吸纳523名贫困人口在企业长期就业,实现户均增收0.75万元 。
产得出,也要卖得好 。保山市积极推动扶贫产业品牌化,创立了“一座保山”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催生出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有效助推了扶贫产品的市场销售 。2016年以来,保山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5.66亿元,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08万户37.3万人,覆盖率100%;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各项产业人均获得收入4288元,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5元的39.4%;通过发展各项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1313元 。
云南|挪穷窝、拔穷根,云南保山: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文章图片
    
“截至目前,全市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户发展产业、与农户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363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52个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志伟介绍,保山市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0866户373043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率达100% 。
为满足搬迁群众产业发展需求,保山市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资金投入和工作力量,做到产业发展与搬迁安置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结合搬入区发展条件和搬迁户发展能力,在搬迁安置区重点发展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户中,主要依靠产业增收的贫困户达14598户,占搬迁贫困户的74.95% 。
促进就业,贫困群众底气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乐业才能安居 。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保山市千方百计拓宽搬迁户就业门路,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全面摸清辖区内133余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通过强化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入企务工、引导发展产业等措施,帮助搬迁贫困户有事做、有钱赚、有盼头 。
走进位于施甸县城小高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保山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完成手机配件的焊制工作 。
2019年5月,28岁的杨应春一家4口人从施甸县酒房乡旧寨村搬到了县城,没过多久,他和妻子就到了安置点的扶贫车间上班了,“我们每人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周末还能休息呢 。”杨应春说 。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保山市积极拓宽转移就业渠道,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7.16万人次,省外转移就业37.88万人 。新增转移就业57.8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5万人 。
对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保山市依托扶贫车间、本地园区企业、发展种植养殖、以创业促就业等措施推动就地就近就业 。2015年以来,全市就地就近就业83.79万人,扶持创业4.32万人,扶持资金44亿元,带动就业9.1万人 。
云南|挪穷窝、拔穷根,云南保山: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