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根本|陈根:中风已成“头号杀手”,中风管理以期进入新纪元( 二 )


本文插图
卒中分为缺血性(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 大约80%的卒中是缺血性——通常是由于血凝块堵塞血管所致 。 脑细胞一旦失去了血液供应 , 就不能获得血液中的糖和氧分 。
脑细胞的损害取决于血液被剥夺的时间 。 如果只是很短暂的时间 , 细胞功能会抑制 , 但是有可能恢复 。 如果脑细胞被剥夺时间较长 , 则可能会死亡 , 并可能丧失某些功能 , 有时是永久性的 。 脑细胞在被剥夺供血后多久死亡因人而异 , 某些脑区的脑细胞仅在数分钟后便死亡 , 但有些在30分钟或更长时间后也不会死亡 。 不过在脑细胞死亡后 , 不同脑区有时可以学习代替受损区域以前的功能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有时被称为小卒中 , 通常是即将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 。 是由于特定脑区血流短时间中断所致 。 因血液供应很快恢复 , 脑组织并未坏死 , 如同卒中时 , 脑功能也很快恢复 。
20%的卒中则是出血性——由于脑实质或脑表面出血 。 这种类型卒中 , 因血管破裂干扰正常脑血流 , 且流出的血液可浸入脑组织或脑外周 。 直接接触脑组织的血液可刺激脑组织 。 随着时间流逝 , 可能引起脑内形成疤痕组织 , 有时可导致癫痫发作 。
运动诱发中风?
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清楚两种类型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并形成斑块导致管腔狭窄、阻塞)、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 。 其中 , 动脉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而高血压是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当然 , 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 。
但这也形成了一个误解 , 即中风属于老年疾病 。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60岁以上、有肥胖问题的人才要担心中风问题 。 但事实上 , 近年来 , 50岁以下的中风患者逐渐增加 , 中风也出现了年轻化趋势 。 台湾脑中风学会理事长、台大医院神经内科医师郑建兴表示 , 虽然脑中风好发于60至70岁族群 , 但50岁以下族群也占约2成 。
现代人的工作型态趋向久坐少动、工时长、压力大、睡不饱 , 平时的运动量也不够 。 再加上饮食愈来愈朝向高油、高糖和高热量方向发展 , 富含抗氧物的蔬果摄取量严重不足 。 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会造成身体长期处于发炎状态 , 让血管提早硬化 。 若又加上抽菸与过量饮酒 , 那更是火上加油 。 这一切就是导致慢性病年轻化的元凶 。
那是否可以证明作息规律、坚持运动就能避免中风的发生?如果是 , 又怎么解释许多坚持运动的人也因中风而意外去世?
日本国士馆大学的救急系统研究科主任田中秀治就曾经指出 , 在0到39岁的人中 , 运动猝死机率最高的是跑步、游泳和足球;在40-59岁 , 最为危险的项目则是高尔夫、跑步和游泳;60岁以上也是以门球、高尔夫和跑步最危险 。 整体而言 , 马拉松跑步是导致运动猝死最多的项目 , 其次则是高尔夫 。
大家对于马拉松较有警觉 , 但是对于看似“只是走路、挥杆”的高尔夫球 , 却没有那么重视 。 然而 , 近年来其实有不少杆弟、球员在比赛过程中发生意外 。 归咎原因 , 主要是由于在高温下运动容易使血液黏稠 。 但高温使全身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 血流量增大 , 新陈代谢超出负荷量 , 因此出现意外 。
陈述根本|陈根:中风已成“头号杀手”,中风管理以期进入新纪元
本文插图
而一些三高指数看似正常的年轻人 , 其实很可能本身就有“凝血功能不正常”的状况 。 这些人就不适合做激烈运动 , 如果做了激烈运动 , 反而很可能因为血液浓稠而导致血栓 , 容易在运动时发生意外 。
此外 , 心房颤动也可能带来卒中的危险 。 心房颤动为心房不正常的快速收缩 , 像是心脏在发抖 , 易造成血液在心房内滞留 , 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 依据血栓造成堵塞的部位不同 , 产生不同的疾病 , 如达四肢的动脉 , 恐导致急性肢体缺血 , 而到脑部就会造成脑中风 。 因此有心房颤动的人比一般人中风的机率多出5倍 , 且临床显示有七成五的心颤患者几乎无症状或是只有轻微症状 , 因而错失了治疗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