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成濑巳喜男与《浮云》:涌动的过去,就是我们的全部( 四 )


换句话说 , 成濑导演并不是像前面这几位导演 , 在特性上能用明确词语总结出来 。 成濑导演的厉害在他通过镜头去捕捉一个时代的家庭生活 , 扑捉家庭在时代环境、时代变化下的各种遭遇 。 小津导演也擅长家庭题材 , 成濑导演相比剧作上更为戏剧化 , 更贴近那个时代日本生活 。 特别是日本战败后经济大发展 ,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变化 , 男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外来文化在日本社会中渗入 , 旧思想与新思想的冲突 , 快速经济发展给个体、家庭、社会单位等带来的变化 , 新女性浪潮等文化现象兴起带来的社会影响 。 这些东西 , 都给成濑导演带来很多影响 , 使得他更愿意去捕捉这些现象 , 更愿意跟这些新文化的人参与项目 。
澎湃新闻|成濑巳喜男与《浮云》:涌动的过去,就是我们的全部
文章图片
高峰秀子与成濑巳喜男
这里要明确 , 成濑导演并不是只擅长刻画女性 , 他其实是一直在坚持做家庭故事 。 只不过因为大环境原因(二战日本缺少男性 , 二战后日本女性的变化) , 还有他知名作品(大多都是他后期作品)都是因为女主角(高峰秀子 , 田中绢代 , 原节子 , 山田五十铃等)演技和刻画太突出 , 还有就是女性在日本家庭里根部地位 , 更容易让别人认为他是专门刻画女性的导演 。
其实 , 他是借用女性去拍摄那个时代的家庭故事 , 只不过他作品视角和聚焦重点都在女性身上 , 可能跟他真实生活有关 。 只因关于成濑导演本人的资料特别少 , 关于他生活研究和剧作研究的资料也不多 , 我这里仅仅是通过阅读仅有资料和观看他作品做出一个模糊的推定 。
澎湃新闻|成濑巳喜男与《浮云》:涌动的过去,就是我们的全部
文章图片
说回《浮云》 , 我当时第一印象就是这部作品外景好多 。 成濑导演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制片厂电影蓬拍摄完成的 , 大部分场景都是室内场景 , 很少出现室外场景 。 我记得我看《浮云》之前 , 出现这么多室外内容的作品是1936年《早晨的林荫路》 , 其他作品不是说没有室外内容 , 是没有将室外内容作为剧作发展的环境要素 , 更多的重点都是在室内进行的 。 有趣的是 , 《浮云》和《早晨的林荫路》都是借用户外走动(运动镜头)进行情感发展 , 都有借用影子(《浮云》是折页阴影 , 《早晨的林荫路》是树叶阴影)做出人物的某种特质 , 那种藏于心中不可外露的特质 。
还有一个让我惊叹的地方 , 《浮云》是成濑导演唯一一部故事时间跨度很大的作品 。 没参与电影拍摄的各位可能不知道 , 电影剧本很难写时间跨度很大的故事 , 时间跨度越长 , 越不容易塑造人物性格 。 依照成熟剧本框架安排 , 故事时间跨度并不能太长 , 跨度越长越不利于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联 。 比如 , 要做个跨度十年的故事 , 几个事件之间的跨度可能就是一年到几年 , 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观众是不知道 , 那事件A所塑造的性格跑到事件B里怎样继承 , 或是给出合理要求的变化 , 这就是剧作上很难解决的事情 。 如果只是做个跨度为半年或是一年故事 , 安排几个事件的时间间隔只有几小时到几个月 , 要说变化其实并不是变化很大 , 有利于人物特性继承和塑造 。
澎湃新闻|成濑巳喜男与《浮云》:涌动的过去,就是我们的全部
文章图片
电影《浮云》厉害之处就在于长时间跨度下小人物的悲情命运 , 雪子这个人物着重塑造的固执没有变化 , 借用她的痴情作为主线 , 同时也是人物命运的主要脉络 , 将痴情到底的性子发展到极致 , 直至用最终死亡来宣布终结 , 形成“浮云”般碎片记忆效果 。 电影选取雪子最终几年的一些片段 , 通过她本人视角去讲述她为爱痴狂的后半生故事 , 一切事件的主因都因思念开始 , 都由一次次行动(每次相见和相见遭遇的事情)推进记忆内容 , 达到人物命运的变化 。
同时 , 我们还不要忽略电影故事发生的事件 , 正好是日本战败后经济大发展 , 导演并没有强调这块内容 , 却又男主不断出差 , 换工作等一些设定点出社会这个背景因素的变化 。 也正是这种讲述技巧 , 让故事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 毕竟人的记忆并不是线性记忆 , 是片段式存储 , 是带有感情色彩加工后的(伪)记忆 。 这种技法在文学界特别常见 , 我知道最出名的是莫泊桑的《一生》 。 正好今年我在上影节看到这部小说最新改编作品 , 史蒂芬·布里泽新作——《女人的一生》 , 恰巧跟《浮云》相似 , 算是今年最有趣的电影撞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