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东山再起呢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代霸王 , 关于他的传说比比皆是 , 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 , 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 。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 , 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 , 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 , 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 。 ”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 , 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 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 , 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 , 而不是过江 , 东山再起呢?从两人的性格比较和结局来分析会明白一些 。
【历史故事】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东山再起呢
文章图片
首先看看对手刘邦 。
刘邦的文化程度不高 , 没正经读过几天书 。 但是这不妨碍他本身有个大优点 , 看人很准 , 用人很精 。 历史也证明 , 刘邦文不成武不就 , 看似没有逐鹿天下的本领 , 但是他能让有才之人为他所用 。 刘邦能够知人善用 , 这使得他有着不小的加成 , 项羽是个天才 , 但是单枪匹马 , 架不住刘邦的众多人才 。 刘邦主要工作就是呆在大本营进行办公了 , 专门的事情有专门的人做 , 自己负责安排到位 。 刘邦还有特别擅长的一个地方 , 就是他对于自己精挑细选的人百分之百的信任 。 还在于人心的掌握上面 。 刘邦的每一次胜仗 , 都会论功行赏 , 表现好的人会加重奖赏 。 刘邦分赏手下的手段非常高明 , 比起建功立业 , 不下更愿意为自己卖命 。 对于底层民众的需求 , 刘邦再清楚不过 , 因为他本身就来自于普通的民众 。 每成功拿下一片土地 , 刘邦不抢不到 , 下令采取政策减少农民负担 , 这让他有了群众们的支持 。 自古以来 , 民为本 , 没有一个皇帝是孤军奋战 。 人心齐 , 泰山移 。 刘邦带领一个众望所归的农民起义 , 自然是走向成功 , 走向历史的巅峰 。
【历史故事】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东山再起呢
文章图片
再看看项羽 。
项羽在单个战役 , 简直无人能敌 。 但是战略布局能力 , 根本是废柴 。 史记里说:“项籍少时 , 学书不成 , 去学剑 , 又不成” , 而要学万人敌 。 足见项羽从小好大喜功 , 缺乏积淀 , 也难怪后来会战略短视 。 韩信评价项羽“妇人之仁 , 匹夫之勇” 。 项羽力能扛鼎 , 神勇无敌 。 在战场上常常能出奇制胜 , 以少胜多 , 让对手闻风丧胆 , 被誉为“战神” 。 统帅勇武 , 既能鼓舞士气 , 又能威慑诸侯 , 可惜的是 , 项羽因为自己太过优秀 , 而轻视其他人才 。 论功行赏是取得战争胜利主要举措 , 项羽个人能力太强 , 从不会奖励部下 。 对于战争来说 , 士兵们最应该在乎的就应该是自己的实际利益 , 为自己拼一个好前程 。 胜利之后 , 项羽没有任何奖赏 , 这让他手下的士兵很失望 , 在战斗中就会不积极 。 在政治手腕方面 , 比起刘邦来 , 项羽更是望尘莫及 , 因猜疑亚夫范增而导致麾下众将离心 , 再加上楚军后方补给空虚 , 粮草殆尽 , 一度强悍的西楚霸王竟然被一个政治流氓刘邦逼到了绝境 , 非但永远失去了夺得天下的机会 , 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丧失在涛涛乌江水畔 , 空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千古绝唱 , 这段悲壮的典故 , 便是著名的“垓下之围” 。
【历史故事】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东山再起呢
文章图片
所以 , 不可一世的楚霸王 , 远眺江东 , 一声长叹 , 下定了必死的决心 。 所幸此时此刻 , 他的身边还有他心爱的女人虞姬 。 作为患难红颜 , 霸王对她没有强求 , 你若愿意求生 , 你完全不必追随我 。 但是美貌若虞姬 , 深情若虞姬 , 她誓死要追随他 。 两人在江畔做生死之别 , 也在江畔做永相厮守的苦鸳鸯 。 所以 , 剑起剑落 , 两人黄泉路上不孤独 。
【历史故事】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东山再起呢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东山再起呢】有人说 , 项羽就是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 否则也不至于落到这样的地步 。 话是这么说 , 但如果他不给自己压力 , 他也冷血寡情 , 不把逝去的兄弟们放在心头 , 不把江东父老放在心头 , 即便他侥幸逃了性命 , 改写了历史 , 只怕今天也就没有这么荡气回肠 , 令人扼腕的凄楚佳话流传了 。 人们到他念他 , 歌他用他 , 正是出于对他“重情重义”的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