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说|欧阳修作为批卷老师的实事儿,讲个苏轼参加“高考”( 二 )
看到这里 , 我只能说 , 这装的...太高级!
下面附上苏东坡当年考试的原文和译文 , 供大家参考 。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 , 何其爱民之深 , 忧民之切 , 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 有一善 , 从而赏之 , 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 有一不善 , 从而罚之 ,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 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 故其吁俞之声 , 欢忻惨戚 , 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 成、康既没 , 穆王立 , 而周道始衰 , 然犹命其臣吕侯 , 而告之以祥刑 。 其言忧而不伤 , 威而不怒 , 慈爱而能断 , 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 故孔子犹有取焉 。
《传》曰:“赏疑从与 , 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 , 所以慎刑也 。 当尧之时 , 皋陶为士 。 将杀人 , 皋陶曰“杀之”三 , 尧曰“宥之”三 。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 , 而乐尧用刑之宽 。 四岳曰“鲧可用” , 尧曰“不可 , 鲧方命圮族” , 既而曰“试之” 。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 , 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 , 盖亦可见矣 。
《书》曰:“罪疑惟轻 , 功疑惟重 。 与其杀不辜 , 宁失不经 。 ”呜呼 , 尽之矣 。 可以赏 , 可以无赏 , 赏之过乎仁;可以罚 , 可以无罚 , 罚之过乎义 。 过乎仁 , 不失为君子;过乎义 , 则流而入于忍人 。 故仁可过也 , 义不可过也 。 古者赏不以爵禄 , 刑不以刀锯 。 赏之以爵禄 ,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 , 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 刑之以刀锯 , 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 , 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 , 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 , 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 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 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 故曰:忠厚之至也 。
【王婆说|欧阳修作为批卷老师的实事儿,讲个苏轼参加“高考”】《诗》曰:“君子如祉 , 乱庶遄已 。 君子如怒 , 乱庶遄沮 。 ”夫君子之已乱 , 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 , 而无失乎仁而已矣 。 《春秋》之义 , 立法贵严 , 而责人贵宽 。 因其褒贬之义 , 以制赏罚 , 亦忠厚之至也 。
--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 , 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 , 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 。 有人做了一件好事 , 奖赏他之余 , 又用歌曲赞美他 , 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 , 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 , 处罚他之余 , 又哀怜同情他 , 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 。 欢喜和忧伤的感情 , 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 , 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 。 成王、康王死后 , 穆王继承王位 , 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 。 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 , 告诫他使用“祥刑” 。 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 , 威严却不愤怒 , 慈爱而能决断 , 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 。 因此 , 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
古书上说 , “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 , 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 , ”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 尧当政时 , 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 。 要处死一个人 , 皋陶三次说当杀 , 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 。 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 , 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 。 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 。 ”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 , 毁谤同族 。 ”过后 , 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 。 ”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 , 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 ,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
《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 , 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 , 宁可从重奖赏 。 与其错杀无辜的人 , 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 。 ”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 , 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 , 罚就超出义法了 。 过于仁慈 , 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 , 就流为残忍了 。 所以 , 仁慈可以超过 , 义法是不可超过的 。 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 , 刑罚不用刀锯 。 用爵位、俸禄行赏 , 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 , 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 。 用刀锯作刑具 , 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 , 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 。 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 , 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 , 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 。 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 , 就以仁爱之心对待 。 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 , 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 , 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 小绵羊情感师|那么作为这些群雄的后代,他们的表现如何?,三国时期群雄并起
- 看乎|为何中国人数千年都没有发现澳大利亚?,作为亚洲的近邻
- 拾文客栈|古代“知县”和“县令”有何分别?天壤之别
- 淘历史|欧阳修写诗规劝,晏殊从此记恨欧阳修,晏殊在国难当头饮酒宴客
- 袁载誉|品德高尚著称,但他为什么要陷害名将狄青?,欧阳修是大文豪
- 蝼蚁知天命|可两人为何都以“赵”作为自己的国号?,石勒和刘曜互为敌手
- 历史语轩|在古代是一种极度匮乏的奢侈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备品的“食盐”
- 今朝说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却没有皇宫保留下来?
- 耀眼观世界|皇帝不舍名将是忠臣,宰相:赵匡胤曾经也是,欧阳修打压名将狄青
- 生活小良|墨兰怎么养护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