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走进武侯】以机投命名的街巷有什么历史由来?

【爱历史】【走进武侯】以机投命名的街巷有什么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成都机投正街起于草金东路 , 止于永康路 , 长471米 , 宽13米 , 1996年以机投命名 , 是机投桥街道最主要的街巷 。 以机投命名的街巷还有机投东街、机投西街等 。
【爱历史】【走进武侯】以机投命名的街巷有什么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机投正街来源:机投街道
机投区域在三国时期属瞿上乡 , “瞿上”一词专指“蚕丛纵目” , 是昔日蜀王蚕丛氏的祠堂 。 机投东与锦官城相望 , 南与川西最大的蚕丝集散地簇桥相邻 , 自东汉以来 , 就是蜀锦的重要生产地 。 明曹学佺的《蜀中广记》记载:“游蜀记云:‘成都有九璧村 , 出美锦 。 岁充贡 , 宋朝岁输上供等锦帛 , 转运司给其费而府掌其事’ 。 ”这里提到的九璧村便位于古代的机投境内 , 其生产的“九璧锦”更是名动天下 , 广受赞誉 。
抗日战争期间 , 成都市内频遭日机轰炸 , 集中在成都南门柳荫街、上池街、染房街、东巷子等地的织造户 , 为躲避日机轰炸 , 纷纷迁至机投继续从事生产 , 使机投的织造业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 , 并同时带动了缝纫、刺绣、纽扣等行业的发展 。 1945年抗战胜利前期 , 部分织造户迁回成都市内 。 内战爆发后 , 机投的织造业逐渐衰败 , 不复往昔 。
【爱历史】【走进武侯】以机投命名的街巷有什么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机投镇北街旧貌来源:武侯区地志办
机投紧邻锦官城、浣花溪、锦江 , 文化底蕴深厚 。 三国时期境内曾建有书台坊 , 相传曾是诸葛亮接待四方贤士的地方 。 五代前蜀时 , 前蜀皇帝王建曾在机投建造皇家花园——梅苑 , 后称故蜀别苑 。 每遇梅花盛开 , 蜀主便率百官群僚 , 宫眷臣仆 , 来此赏梅 , 铺张饮宴 , 盛极一时 。 与梅苑相邻的花林坊是宰相韦庄的府邸 , 韦庄不少优秀的诗词都在花林坊写成 , 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 , 人人只合江南老 。 春水碧于天 , 画船听雨眠 。 垆边人似月 , 皓腕凝霜雪 , 未老莫还乡 , 还乡须断肠 。 ”明清时期 , 因机投境内有大石 , 还曾改名为石陇乡 , 蜀人古先民的大石文化遗迹 , 至今犹存 。
至于“瞿上”后来如何改名“机投” , 历来有三种说法 。
一说境内原来有一古道观名为保国观 , 唐宋以来一直是成都附近驰名的丛林 。 观内乔木森森 , 每当暮云四合 , 千百乌鸦飞来林中投宿栖身 , 经年积月 , 人们把保国观直呼为“鸦投寺” 。 于是“街头”“机头”“鸦投”三名并存 , 延续很长时间 。 民国时期 , “机投”“街头”之名互见于地方文献 , 使用频率最多的则是“机投”二字 。
二是在清朝之初 , 在街的南头新修一座大桥 , 大桥建成后 , 一直未取名 。 时日久远 , 乡民约定俗成将桥呼之为“街头桥” , 后讹化为“机投桥” 。
第三种说法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 , 街头桥被洪水冲毁 , 观音寺僧人智广募化重建 , 在头道河上重新修建了一座13孔石桥 , 因桥形状如织布机头 , 故名“机头桥” 。 桥身结构为柏木料桥筋 , 青条石桥面 , 下部青条石用生铁锭衔接 , 再用糯米浆加石灰粉黏结砌成桥墩 , 桥墩下用青木料梅花桩打底 , 净跨每孔13米 , 桥面宽5米 。
1966年 , 修草金公路时 , 为将路拉直 , 将原桥拆除 。 在离原址下游约30米处的草金公路线上重修一座长17米、宽6米的2孔钢筋混凝土板面桥 , 仍称机投桥 , 位于现在成都西北中学外国语学校大门南侧 。 2003年 , 机投场镇改造 , 将其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板面 , 长28米、宽8米的桥 。
【爱历史】【走进武侯】以机投命名的街巷有什么历史由来?
文章图片
▲建设后的草金公路来源:武侯区交通局
编辑:南波万
校对:汪洋李胜利
监制:毛声文
审核:唐远波
【爱历史】【走进武侯】以机投命名的街巷有什么历史由来?】来源: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