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仿种子”之乱:10年自研打败垄断,却败给国内几十种冒牌货( 二 )


“仿种子”之害
“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的新品种 , 在很短时间、花几千元就能被仿冒 。 ”张永平说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研发一个优良品种 , 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 然而 , 一些企业或个人受利益驱动 , 在无种质资源、无育种基地、无技术团队的情况下 , 做起了一本万利的“仿种子”生意 。
据介绍 , “仿种子”乱象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直接盗窃或收买研发企业人员获取亲本后进行杂交、繁育出所谓的新品种 , 二是直接混合使用各种知名度较高、市场行情较好的品种推出所谓的新品种 , 三是使用与品牌种子名称相近的名称进行“傍”名牌 。
采访人员调查了解到 , DNA指纹图谱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特异性 , 成为当今先进的种质鉴定技术 。 我国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已建立完备的DNA指纹图谱库 , 可有效识别“仿种子”侵权行为 。 但我国向日葵等非主要农作物尚未建立完备的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库 , 面对“仿种子”现象难以及时、准确识别 , 维护知识产权更是难上加难 。
卞伟勋告诉采访人员 , 由于缺乏DNA指纹图谱的技术支撑 , 他们难以认定市场上的“仿种子”侵权行为 , 企业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 而蒙受巨大损失 。
一些地方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坦言 , 他们既没有DNA指纹图谱技术 , 也没有基因比对手段 , 无法认定“仿种子”行为 , 很难有效打击“仿种子” 。
据了解 , 我国新品种登记制度不完善 , 也是“仿种子”现象难以制止的主要原因之一 。 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是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主要依据 , 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只对申报材料进行“纸上审查” , 很难对新品种的真实性和差异性进行实质审查 , 导致一品多名的现象非常严重 。
而对于原创型育种企业来说 , “DUS测试周期长达两三年 ,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速度快 , 从而造成新品种保护权授予时滞 。 如果遇到仿冒、套牌等侵权行为 , 在原创种子尚未通过新品种测试时 , ‘仿种子’已捷足先登 , 出现‘李逵’败给‘李鬼’的现象 。 ”张永平说 。
“仿种子”之治
国内育种专家认为 , 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 我国要保护“土”种子、利用“洋”种子、培育新种子、打击“仿种子” 。 因为种质资源是自然植物的生命备份 , 特别是非主要农作物 , 在保持物种多样性、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据张永平介绍 , 要充分利用“土”种子品质好、“洋”种子产量高的各自优势 , 开展品种杂交、选育工作 , 培育出产量、质量、口感等均佳的新品种 , 兼顾适应性、丰产性、商品性 。 为此 , 要着力保护好非主要农作物“土”种子 , 需要及时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调查与收集工作 。 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建设 , 已在内蒙古启动 , 希望得到国家试点支持 。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向日葵研究所所长李军说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 现代农业的革新和竞争是以种质资源为核心的科技较量 。 建立和完善非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库 , 有利于对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有利于发掘一批有重要育种价值的新基因 , 有利于创制一批突破性的新种质 。 建议在非农作物原产地或主产地 , 如在食葵种植面积占全国七分之一的巴彦淖尔市 , 设立由国家主导的食葵DNA指纹图谱库 , 有利于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研发、推广 。
业内人士建议 , 我国需要实施更为严格的新品种登记制度 。 在构建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库的基础上 , 各级品种登记审查单位必须对登记品种的特异性实施实质审查 。 对已登记品种进行DNA指纹图谱鉴定 , 对一品多名及剽窃原创品种的“仿种子”行为进行筛查和严厉打击 , 维护原创企业的合法权益 。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 , 我国需要实施植物新品种权事先审查机制 , 从源头杜绝种质资源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 。 国家相关部门借助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对植物新品种权授予工作进行事先筛查 , 筛查后再确定是否安排进行DUS测试 , 以保证植物新品种权授予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