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

常言道 , “为政之要 , 惟在用人” 。 纵观历史发展 , 各朝代兴盛与否 , 直接取决于统治者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 如何选拔人才?又如何对选拔出的人才进行合理任用?这是每一个统治者都面临过的问题 。 正因如此 , 统治者们为了适应国情 , 都会对本朝的选官制度进行演变、发展和完善 。 经过数千年发展 , 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衍生出了夏商西周时期的世官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之后的科举制度 。
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汉末三国之际的选官制度 , 却区别于传统的选官制度 。 东汉末年 , 王室衰微、朝纲崩坏、礼度不存 。 受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影响 , 故而这个时代也集中了各种选官制度的影子 。 因此 , 三国时期的选官制度不仅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 也对魏蜀吴三国的最终走向造成了一定影响 。
魏蜀吴三国的一致性
据《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 , 三国选官制度虽然参差不齐 , 但依旧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 , 这主要体现对更早选官制度的继承上面 。
首先 , 来看军功爵制在三国早期的发展 。 自汉末以来 , 门阀士族始终掌握着社会中的大多数资源 。 而想要打破这种垄断 , 唯有经过变革 。 何谓变革?社会陷入动荡 , 王朝更迭之始 。 不少寒门武人欲获得政治地位上的提升 , 只能加入行伍之列 , 以性命搏一个光明未来 。 蜀国上将魏延出身寒微 , 只能“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 数有战功 , 迁牙门将军” 。 所谓部曲 , 可以理解为主将的私人部队 。 他们往往拖家带口 , 因此还具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制特点 。
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
文章图片
军功爵制始于战国 , 被秦朝大力推广 。 这种以军功数量、大小为封赏依据的选官制度 , 极大促进了寒门武人的积极性 。 如吕布、张辽等人 , “以骁武给并州” , 成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武将 , 从而被并州刺史丁原拉拢 , 这才有机会走上历史舞台 。 汉中之战期间 , 名不见经传的老将黄忠大展神威 , 以曹魏名将夏侯渊的首级换得了后将军一职 。 因此在三分未定、诸侯混战期间 , 寒门武人想要出人头地 , 只能依仗这种简单、粗暴的军功爵制 。
其次 , 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度依旧是这个时代的主要选官方式 。 察举制交由地方大员完成 , 向朝廷举荐品行、修养和出身良好的贤才 , 再经由朝廷考察、审核之后委以重用 。 而征辟制则一般在名门高族中流行 , 一般由皇帝和高级官员亲自聘请 。 如袁绍、曹操等枭雄 , 皆是举孝廉出身 。 即便是三国鼎立之后 , 不少名士依旧能凭借朝廷征辟 , 从而络绎不绝地入朝为官 。
瑞海的生活情感|兼论魏蜀两国人才的显著差异性,浅谈三国选官制度
文章图片
察举制能继续推行下去 , 实则受到了门阀世家的影响 。 换言之 , 不少世家子弟想要入仕 , 便能通过察举制顺利步入朝廷 。 究其原因 , 这是因为曹刘孙三家皆是庶族出身 , 在建立政权之后 , 不得不依靠士族力量来维系自己的统治 。 因此三国时代的统治者与门阀士族 , 是互利互惠的关系 , 而察举制度便是他们维系彼此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 如刘备入蜀时 , 为取得益州豪族吴氏支持 , 便与之采取联姻手段 。 刘备称帝后 , 吴氏亦成为吴皇后 。
此外 , 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 , 在三国时代亦有沿袭 , 具体表现为任子制度 。 魏蜀吴三国都有不少将二代 , 便通过任子制顺利进入仕途 。 如东吴名将朱异(大将朱桓之子) , 便曾“以父任除郎 , 后拜骑都尉” 。 名将封妻荫子 , 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
曹魏选官制度的先进
在三国之中 , 唯有曹操认识到了这种现象的弊端 。 为了打破这种死气沉沉的选官制度 , 曹操先后三次下诏 , 颁布唯才是举令 , 为曹魏政权吸收了大批出身寒门却又苦无出路的人才 。 《宋书·恩幸传》记载:“汉末丧乱 , 魏武始基 , 军中仓卒 , 权立九品 , 盖以论人才优劣 , 非为世族高卑 。 因此相沿 , 遂为成法 。 ”曹操执政时期 , 大批人才各司其职 , 从而有条不紊地让曹魏政权迅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