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天启民窑青花的“文质彬彬”( 二 )

特的艺术风格:既注重形体的夸张又突出神情表达的含蓄;用笔简洁质朴 , 强调线条的金石味 。
这种绘画技法很快就在瓷器的纹饰中得到体验 , 加之器物的立体造型 ,所形成的绘画场景更为意境悠长 , 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这种大写意的描绘方法 ,对所绘的对象运用符号的形式加以概括之美 。
这时个别青花开始有了深浅浓淡的表现 , 原于青 花混水技法的产生 。 就资料记载 , 到嘉靖才有青花混水技法的明确记载 。
青花艺术与中国传的水墨画艺术非常接近 , 都是用毛笔进行描绘 , 绘画都是在单一的色彩中追求浓淡、阴阳、虚实、远近的变化和丰富的艺术效果 。 虽然民间青花画工在文化艺术修养上不如传统的水墨画家那么高 深 , 但其画理是相同的 , 其艺术的创造精神是一 致的 。
天启年的绘画中同样也出现了青花分水 技法 , 到了清初 , 混水技法运用娴熟 , 创造出及 佳的山水效果 。 在陶瓷绘画中也有了明确的分工 , 提出了“染者不画 , 画者不染”的工艺分类 。
功效足指功能和效用 , 主耍指青花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 功效是针对 哪类人群而言 , 又有着怎样的效用展现 。 要从明代的社会结构入手进行分析 , 到了 明代社会都市化程度円益提高 , 市民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
他们成为产品消费的 主要人群 , 也是设计所服务的对象 。 因此在当时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导思想 , 主要围绕着“市民”的生产生活而展开 。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 实用功能;另一类是满足其精祌需求的功能 。
天启民窑青花之“质”文是质的表现形式 , 质是文展现的基础 。 通过上文对天启民窑青花的“文”的详实分析和描述 , 对天扃青花的主要形式特点的理解 。 然而在这样的“表象”中蕴含着 怎样的“质” , 也即该时期民窑青花制作之“道” , 集中的体现在本时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艺术等方面 。 以下就这几个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
天启帝 , 明熹宗文化成度较低 , 其主耍原因祌宗在位时只知自己寻欢作乐 ,对呈太孙的读书问题置之不理 , 其父光宗又是一个短命的呈帝致使形成这样的局 。 熹宗酷爱木工 , 荒于朝政 , 魏忠贤及其党羽专权跋扈 , 迫害东林党人 , 也对平 苦民众加深了盘剥 , 以致民不聊生 。
明朝末年 , 不仅内部局势令人堪忧 , 外部后金实力也逐渐壮大 , 阉割党的阴谋不断使得国内安全岌岌可危 。 内忧外患的形势下 ,阶级矛盾逐渐激化 , 加之政府疏于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 民间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 发展 。
作为手工业的典型形式窑场 , 也同样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 官窑没落 , 民窑得 以发展 。 主要表现在优秀窑工的加入和优质制瓷原料使用 , 使得青花制作中工艺精湛、造型样式更加丰富、纹饰内容更加多变 。 致使文人的思想束缚也逐渐放松 ,促进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大发展 。 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自由化多样化的发展势 。 这也影响到了当时民窑青花的发展 , 创作主体的思想更加自由 , 品种样式极为丰富 。
明天启年 , 海外贸易的丰富和发展使得中国受到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极大影 响 。 西方的殖民者与中国商人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相遇 , 使得中国的海外贸易 很快的发展起来 , 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 海外交往频繁 , 使得国外的经济作物在内得到了推广 , 中国的瓷器也被远销日本和欧洲 。
由于中国商品物美价廉 , 尤其是 当时的瓷器制品得到了海外商人喜爱 。 国外订单逐渐增多 , 更加促进了民窑的发展 。产量如此之多 , 使得天启瓷器的风格百花齐放 , 与一直受到政府统治的官窑相比 ,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摆脱了很大的束缚 , 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创新与提高 。 出现 了能够依据销售国地域特点 , 对瓷器的造型、纹饰、功效等作出不同程度的变化 。如外销瓷器的代表样式:古付染、芙蓉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