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文明双峰之间的好奇与穿梭( 三 )


然而 , 文明不是封闭的自说自话 , 而是在比较互鉴之中识己及人 , 故中西文明的深层比较与对话是不可跳跃的历史理性环节 。 以秦汉对罗马 , 抓住了要害 , 比较了要点 , 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历史结论 ,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宰制国人政治文化心智已久的“东方专制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及“历史终结论”等不严谨及误导性的西化理论 , 试图在真正平等和理性的基础上以持续性的文明对话重建中国自身的文化自信 , 并以此为基础巩固和提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 但这样的“平等对话”带来的自信结论和解释范式 , 是否能够让国人真正信服 , 是否可以通达西方的当代人心 , 达到真正的相互承认的平等 , 甚至在平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世界性表达的方式和空间 , 这些疑问依然悬而未决 , 故我们在文明比较和理论建构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
在此意义上 , 潘文已然是一种富有战略眼光和理论担当的自觉叙事方式和正面思想建构的积极尝试 , 长短得失之间展现了中华文化在当代的一种进取意志和谋略 。 潘文充分理解到“文化自信”乃是一国安身立命、续展文明、护佑万民的意义根基和团结依据 , 是其他层面之自信与创造的最深层的规范因素 。 在文化与制度关系的理解上 , 潘文擅长以典型思想人物和典型历史事件为依托 , 展现制度选择背后的文化心智与实践机缘 , 侧重对制度发生与演变进行文化层面的有意识的互动分析和因果关系的重建 。 潘文在最终关于“东方专制”的回归论辩中 , 没有落入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窠臼 , 而是持有真正平等和多元的文化对话立场 , 展现了中华文化固有的和平属性与互动互鉴的理性品质 。 立足秦汉的中华文明理解 , 与立足罗马的西方文明理解 , 因其尺度、智慧与历史影响 , 而可以是一个绵绵不绝的比较与对话课题 。 潘文试图为我们搭建沟通东西方主体文明的历史理性桥梁 , 尽管其中仍有若干有待深入探究的张力、谜题和细节在有限的叙事篇幅里未能尽然呈现和处理 , 但这种带着当代文化与制度冲突之问题意识而返回古典场景进行历史钩沉与智慧比较的理论担当和科学方法论 , 以及这一宏大的文明比较工程的理论前景与解释功效 , 颇值得高度肯定和进一步期待 。
【经济观察报|文明双峰之间的好奇与穿梭】(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