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川彼岸|人工智能哲学科普:你不知道的人机大战、大数据、深度学习与哲学

人工智能已是我们耳熟能详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 , 但人工智能哲学并不是一个进入公众视线范围内的组合 。 我们所熟悉的大数据、人机大战、深度学习和哲学如何产生关联?它们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哲学预设?
人工智能 , 是利用计算机的技术手段模拟人类智慧和思维过程的产物 。 人工智能哲学 , 隶属于科学技术哲学下的一个分支 。 可以说在科学的领域中 , 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比人工智能与哲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人工智能得以成立的背后有一套与之匹配的哲学预设 , 不仅涉及到认识论(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 更与本体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深刻地相连 , 以至建立在不同哲学根基上的人工智能分支的思路也截然不同 。
人的本质是思维吗?计算机可否成为认识的主体?人的思维过程可以在机器上以形式化的方式实现吗?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哲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 哲学作为这个学科的内核 , 旨在帮助人工智能完成从“非人”到“人”的无限趋近 。
第一次发展热潮:符号主义AI人工智能这个术语起源于1955年的一份项目计划书 。 麦卡锡、明斯基、香农等一众计算机、认知科学领域的大佬攒了个局 , 向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了一笔经费用于一个暑期项目的研究 。 在次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 , 人工智能发展的任务和目标被正式确立 , 即“(人类)学习或者智能的任何特性的每一个方面都应能被精确地加以描述 , 使得机器可以对其进行模拟” , 开启了符号主义AI的进路 。
该时期的AI研究洋溢着一种乐观和野心 , 使得科学家们相信存在这样一种机器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智能并拥有人类的认知水平 。 这种信心来自于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 而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活动和计算机的运算过程实质上没有差别 。 换句话说 , 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实现的前提就是相信人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计算机 。
符号主义AI的思路非常直观简单 , 这种方法试图用符号来表示世界上所有的客观存在 , 再通过这些物件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问题 , 然后用形式逻辑推出问题的解 。 该思路典型的应用之一是通用问题求解器(GeneralProblemSolver):所有问题的求解都可以视作三个基本规则的排列组合:把状态/物件A变成状态/物件B , 减少A状态和B状态之间的差异D , 把规则Q应用到状态/物件A上 。
【忘川彼岸|人工智能哲学科普:你不知道的人机大战、大数据、深度学习与哲学】著名的中文房间实验也是基于符号主义AI的思路提出的一个经典命题:一个人不懂中文的人被关在一间屋子里 , 拥有一本能够对照所有中文文本的翻译手册 。 屋子之外有人不断地往屋内传递带有中文问题的纸片 , 屋子内的人根据手册上的指令查找到对应文本的映射 , 就能向屋子之外反馈正确的中文 。 对于这个人来说 , 纸片上的交流是没有语义的 , 他接收到的只是不同的符号和符号与符号之间的规则 。 这个人不需要会中文 , 但(在忽略查找时间的情况下)却能非常流畅地与外界交流 。
简单地说 , 符号主义AI的核心思路就是把一切的事物和问题形式化 。 狭义的形式化就是逻辑的规则(在计算机里指事先设定好的运行方式) , 将某事物形式化就是建立一套可描述事物的算法 。 只要能被形式化的事物就能用算法表示出来 , 即可以用电脑完成 , 反之也成立 。 如果能对我们所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非形式化的知识做出形式化的表述 , 就能通过恰当的编程来获取、表达和处理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