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全球化天花板的破局之道

对国际市场寄予厚望的中国企业 , 迎来多重挑战 。 非常时期 , 中国企业如何融入全球市场 , 链接更多全球商业机会?
9月10日 ,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在广东东莞松山湖再次启动 。 面对美国的频繁打压 , 华为携手生态伙伴强势突围 , 走出了一条破局“逆全球化”的特色之路 。
全球化的新十字路口
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 , 中国企业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鲜明阶段:2001—2007年快速成长期、2008—2012年冲击波动期、2013—2017年产业深耕期 。
2001年中国加入WTO , 很多本土企业抓住“入世”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 全力扩大对海外市场的出口 , 得以快速发展 。 一些制造业企业则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 吸收较为先进的技术 , 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
然而好景不长 ,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冲击了国内企业刚刚建立起来的“出海自信” 。 虽然国际化整体进程放缓、业绩下滑 , 但经过几年的打磨 , 中国企业在与美日欧同行们的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 。
2013年 ,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 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区域与全球投资贸易便利化和互联互通 。 中国企业开始重整旗鼓 , 深度参与国际分工 。 不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中国企业 , 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壮大起来的 , 他们深耕某一产业领域 , 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服务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 有的甚至在国外建设分厂地 , 促进当地就业 。
2018年以来 ,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 ,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进入险象环生的4.0阶段 。 2020年随着“逆全球化”的加速演进 , 美国政府鼓动本国和国际上诸多行业与中国经济“脱钩” , 中国企业全球化更加举步维艰 。
毫无疑问 , 中国企业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全新的十字路口 。 中国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 , 到底是向左走OR向右走?
单兵出海孤掌难鸣
中国企业向海外进军的十几年来 , 通过不断提升技术和服务 , 打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 。 华为、中兴、联想、海尔、TCL、阿里、腾讯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 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国际化企业 。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是新经济的发动机 , 也是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 2012年开始 ,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安卓的崛起 , 移动互联网迎来爆发式增长 , 中国大批工具类产品依靠这一波红利 , 以免费的打法在海外获客 , 且获客成本非常低 。
【中国企业全球化天花板的破局之道】在“逆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 , 过去“单打独斗”就能打出海外一片天地的做法 , 已经不再适用 。 曾经如日中天的抖音海外版 , 正面临美国和印度的封杀或收购 。 还有很多中资企业在海外也面临相似困境 。
APUS创始人兼CEO李涛认为 , 多数中国出海企业从产品到变现至少需要四步 , 但只有50%掌握在自己手中 , 这导致失去了掌控权 。 例如早期依靠流量红利快速发展起来的系统工具 , 对于谷歌这样的生态巨头而言 , 价值越来越小 , 接受的管控也越来越严格 。 当Google把超过600个应用程序从商店中删除时 , 包括猎豹等在内的开发者也只能无奈接受被清理的命运 。 从大到腾讯、阿里、字节跳动 , 小到不知名的开发者 , 他们在海外发展的每一步 , 都不得不被“卡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