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练个小号的自己重新来过 再练个小号

一、“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
我的简单理解为:没有心思,没有追求,没有全心的满足感,没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感 。
徐凯文教授提出了这样的称谓,并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下面是他们写的、说的一些话: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 。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 。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



要练个小号的自己重新来过 再练个小号

文章插图


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 。这一切好难 。”


他们共同的特点: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这种思考和状态不仅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社会群体中更是广泛存在 。那些奔跑在打卡路上的上班族们,或是日复一日的拥挤地铁、食之无味的外卖果腹、表面功夫的社交状态;那些在傍晚嘈杂的工地上、凌晨寂静的街道边、苦苦寻觅出路的打工人们,又有多少拥有满足和平和的心态面对纷乱的变动 。
二、价值观的形成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产生无意义的思维模式,形成无追求的生活状态?
也许核心的问题是成长过程中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而这种缺乏往往来源于家庭和学校 。
要练个小号的自己重新来过 再练个小号

文章插图
徐教授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 。
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被动地获取书本知识就可以完成的 。在这样的分数至上的环境中,父母、家人、教师、同学之间,几乎都形成了以分数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这样的氛围能够培养成三观健康、积极的人吗?
从我小时候学习的思想品德课,到现在演变为的道德与法治课,不能不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关注学生的思想和道德,但也仅仅是关注了 。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会考试、会得高分、会考入名校,教师中有句流行语: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探索内心的热爱、发掘天赋与特长、享受生命的纯粹、创造社交愉悦感等,却常常被教育忽视了 。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班的学生坐在讲台下,他和她没有什么大的不同的现象 。
徐教授说: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
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
三、教师家庭
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徐教授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哪些家庭 。
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
要练个小号的自己重新来过 再练个小号

文章插图


这是一个38名学生的危机样本,其中50%来自于教师家庭,而对照组是没有出问题的孩子 。教师家庭还是很成功的,其中来自教师家庭的占到全部家庭的21%,问题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
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
身为教师家庭的孩子,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被控制、被严厉监督的成长环境带来的心理反应 。
因为母亲身为小学教师,在学校里一脸严肃、自我认知为凡事皆对,无人撼动 。这种思维也带到家庭中,像对待学生一般对待自己的孩子 。
小时候,同学来家里玩都会先问一句:你妈在家吗?如果在家她们就不来 。而如果是爸爸在家则很开心,因为爸爸总是笑呵呵的,妈妈即使不说话也是严厉的表情 。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差,却在高中时期需要喝抗压力药水 。
后来,大学的专业是母亲选的、毕业后的工作是母亲选的、谈恋爱的对象也是母亲挑剔的 。
这样的生活是我的吗?是别人替我选的 。
我替别人活着,还是别人替我活着?
要练个小号的自己重新来过 再练个小号

文章插图


四、精致的利己主义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 。
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 。
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
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
自己醉心于信息流中无法自拔,却怪罪孩子沉迷游戏;自己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却希望孩子能一鸣惊人衣锦还乡;自己攀比虚荣,却嫌弃孩子索要无度;自己难以坚持轻言放弃,却鞭策孩子忍耐毅力 。
自己做不到的,要练个小号的自己重新来过?
五、体验并不理所当然的存在
要练个小号的自己重新来过 再练个小号

文章插图


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
在这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 。我们像婴儿一样,只追求即刻的满足 。当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没有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爱,这时候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
人生是一场体验的过程 。年少时体验父母家人的关爱、小伙伴的吵闹、写不完作业的焦躁、解答出难题的兴奋;年轻时体验芳心初动、朋友的分享;年老时体验回味、膝下子孙的天伦之乐 。
春天体验花开,夏天体验炎热后的爽快,秋天体验落叶,冬天体验冰雪 。
清晨的路上,有日出缓缓;午饭时光,有陌生人送来美味;傍晚时分,有音乐和书画;入睡前,有家人的温软细语 。如何体验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
【要练个小号的自己重新来过 再练个小号】当他们的内心被所有温暖的细节填满,还会空空如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