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的尾声|寒士的求学福音,科举盛世中的“互助基金”:南宋“义约”百年

科举自隋唐兴起 , 其主要的目的便是为了广纳民间的人才 , 让民间百姓、寒门子弟有着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方式 。 可古代不比如今 , 有着流程简便的“应试”步骤以及快速的交通方式 。 如在宋代科举中 , 学子需要经过“发解试” , 再到“省试” , 最后才是“殿试” 。 看似只有三个等级 , 但在实际上 , 学子为了考试和求学 , 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奔波的路途极为漫长 , 并且随之一起存在的是“高额”的消费 。
但面对民间寒士的“求学”之路 , 宋代又要比唐代科举开明得多 , 不论是范仲淹的庆历兴学 , 还是王安石的三舍法 , 都在大力使用朝廷金钱补贴民间学子的吃宿、书墨、交通等费用 。 这种官方扶持的风尚掀起了宋代平民子弟的“科举热” , 越来越多的人走入科举体系 , 到了南宋 , 除了官方进行“经费”补贴外 , 南方学子们自觉组成了各种形式的“学霸同盟会” , 目的是为了交流学术 , 也是作为“经济互助”的重要组织 , 史称为“义约” 。
纪元的尾声|寒士的求学福音,科举盛世中的“互助基金”:南宋“义约”百年
文章图片
“科举基金”:南宋“义约”的兴起
【纪元的尾声|寒士的求学福音,科举盛世中的“互助基金”:南宋“义约”百年】在现代 , 各类以“经济援助”、“经济扶持”为主的慈善组织大多都被冠以“基金”的名称 , 而与扶持教育有关的又被称为“助学基金” 。 远在八百年前的南宋 , 于宋孝宗时代 , 其实也早已出现一种专门扶持寒门学子致力科举的“经济援助组织” , 它是宋代的“科举基金” , 源于宋代著名理学家“谢谔” 。
谢谔是江西人 , 而南宋时的江西并不富庶 , 虽然朝廷有着专项的“教育拨款” , 可面对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 , 终究难以覆盖所有寒门学子 。 因此谢谔带头建立了“义约”这一组织 , 目的就是为了在一批批江西成功考取功名的学子中 , 让他们不忘走出来的艰难 , 有能力的时候帮助“同乡学弟”一把 , 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 。 由此可见 , 义约可以说是朝廷“教育津贴”在地方的一种补充 。
纪元的尾声|寒士的求学福音,科举盛世中的“互助基金”:南宋“义约”百年
文章图片
随着江西谢谔所推行的这种“民间互助组织”被其他江西地方州县相继模仿 , 江西寒门学子开始抱团发展 。 在这个期间 , 科举学生们除了寻求“经济”上的庇护 , 还逐渐延伸出了“学习交流”、“文化交流”、“共立志向”的积极行为 , 可以说 , 义约因为群体组成皆是“高端文化份子” , 已经展露了重要的性质 。
在后来 , 任职过江西和湖南的南宋官员廖谦学习“义约”之法 , 倡导地方学子学习这种“组织”方式“绍熙年中 , 邦人廖谦乃取清江之成约行之 , 进士徐经实其事” 。 廖谦的大力推行 , 才是“义约”在湘赣地区 , 乃至后来流传到福建、浙江等地的根本原因 , 彼时“自是累举不废 , 愿与约者益众 , 士之贫者尤利焉 。 茶陵、安仁、耒阳、常宁各县有之” 。 而浙江的新昌当时著有《新昌义约序》 , 序言中所述:“取五百名中第一之义 , 人五百金......早计而预储 , 如京师者 , 可无桂无虑 , 是义约矣” 。
重商的浙江地区更倾向于把义约的实用性挑明阐述 , 进入义约的优秀学子每人凑一个份子钱 , 这笔公共的“基金” , 有义务帮助每一个在科举求学中有困难的学子 , “预储”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 , 除了没有现代“基金”还具备的“投资”属性 , 义约的功能和公信力皆为当时民间组织的上乘 , 成为南宋民间学子群体的重要依靠 。
纪元的尾声|寒士的求学福音,科举盛世中的“互助基金”:南宋“义约”百年
文章图片
义约从经济互助拓展为到文化圈子
“义约”一词 , 其“义”包含的意义不仅是同乡学子们之间在微末之时以“金钱”或者“能力”互相帮衬的“江湖之义” , 随着文人主体的深化 , 这种“义”还演变成了以“诗词歌赋”、“学术思想”而聚众的“文化圈子” , 有着“文化俱乐部”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