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梅建军: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制作工艺与文化联系

秦始皇陵K0007号祭祀坑出土的46件鸿雁、仙鹤、天鹅青铜水禽刷新了人们对秦代文明的认识 , 这些青铜水禽实体大小、造型生动、典雅而多样 , 而且不少水禽表面仍可见彩绘残余 , 分黑、白两色 。 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梅建军教授通过科学分析揭示青铜水禽的工艺特征 , 认为其制作很可能采用了失蜡铸造工艺;并结合考古发现的其它相关证据 , 探讨公元前第一千纪中西文化的互动在秦帝国物质和精神文化构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爱历史】梅建军: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制作工艺与文化联系
文章图片
秦始皇陵K0007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水禽 , 图片来自网络
【爱历史】梅建军: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制作工艺与文化联系
文章图片
秦始皇陵K0007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水禽 ,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整理自梅建军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史学讲堂的讲座“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制作工艺与文化联系” , 文稿经主讲人审定 。 梅建军教授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系 , 现为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 , 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DirectorofResearch) , 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 , AdvancesinArchaeomaterials主编 , 《考古》《考古学报》《西域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以及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Archaeometry等期刊编委 , 研究方向为中国冶金技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科技考古等 。 著有《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早期冶金术研究的新进展》《关于我国北方商周墓葬所出“弓形饰”的若干问题》《关于新疆出土早期铜镜研究的几个问题》以及EarlyMetallurgyandSocio-CulturalComplexity:ArchaeologicalDiscoveriesinNorthwestChina等中英文学术论著 , 主编《中国古代金属材料显微组织图谱总论》等著作 。
梅建军教授表示本次讲座是其首次用中文围绕“秦始皇陵青铜水禽所反映的东西文化联系”这一主题进行演讲 , 演讲内容包括秦始皇陵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特点、秦始皇陵祭祀坑出土青铜水禽的科学检测分析及工艺特征的揭示、由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看公元前第一千纪后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联系三个方面 。
【爱历史】梅建军: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制作工艺与文化联系
文章图片
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
首先 , 梅建军教授介绍了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文化背景 。 他从秦国的统一过程、地域范围切入 , 认为秦国实行的一套政治制度影响了随后两千年的历史 , 使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感受到这种强大的影响力 。 梅教授对秦始皇陵鸟瞰图、铜车马、兵马俑祭祀坑与石铠甲坑做了简要介绍 , 基本勾勒出青铜水禽出土的文化背景 。 秦始皇陵青铜水禽出土于K0007号祭祀坑 , 梅教授强调 , 秦始皇陵及其祭祀坑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分布格局还需进一步研究 。 实体大小的青铜水禽共计46件 , 包括20件天鹅、20件鸿雁、和6件仙鹤 , 此外还出土了15件乐工造型的陶俑 , 很多器物出土时已经破损 , 且有焚烧痕迹 , 具有较强的写实性特征 , 表现了秦文化青铜器的造型风格从抽象象征到逼真写实之间的转变 。 经修复还原 , K0007祭祀坑模拟溪流环境 , 呈现水禽戏水、乐工奏乐的休闲场景 , 水禽足部与踏板使用榫卯结构连接 , 水禽表面呈现出炭黑、骨白等颜料痕迹 。 梅教授在归纳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特点时强调 , 秦始皇陵兵马俑祭祀坑的巨大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 其中实体大小的随葬陶俑代表了一种新的墓葬制度、制作精细的铜车马与水禽是当时青铜制作工艺技术的集中体现 , 且各类祭祀坑遗存具有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 , 值得深究 。
其次 , 梅建军教授对青铜水禽的科学检测分析以及工艺特征中的细微现象进行了细致讲述 。 秦始皇陵青铜水禽出土后 , 在2003-2006年间中德保护专家共同合作 , 在陕西考古研究院开创性地对6具青铜水禽(3只鸿雁和3只天鹅)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和保护修复处理工作 , 初步揭示了其制作工艺的特征 , 早期对青铜水禽的科学研究工作成果可见于《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保护和科技探索》(艾克曼 ,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保护和科技探索》 , 《让过去拥有未来:十五年德-中文物保护方法的发展与检验》 ,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 , 2006年) 。 2010年 , 陕西考古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在早期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青铜水禽的制作技术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 在这一项合作研究中 , 共计对5具天鹅、5具鸿雁、1具仙鹤、和10件碎片展开了分析检测研究 , 探究这些水禽的制作工艺特征 。 邵安定博士、郭菲硕士以及梅建军、杨军昌、陈坤龙、孙伟刚老师在这一阶段发表相关论文6篇、出版专著一部 , 围绕青铜水禽铸造工艺、合金工艺及矿料来源、表面彩绘工艺、水禽泥芯的科学分析等问题展开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讨论 。 梅教授揭示了青铜水禽的颈部隔档、芯撑、芯骨、铜片补缀、榫卯结构、彩绘颜料等6项重要工艺现象 , 在此基础上讨论补缀铜片工艺现象的中西比较研究、铜隔档使用一次浇筑而非流焊熔接工艺等新发现 。 其中最为精彩的讨论集中在青铜水禽与失蜡铸造工艺关联上 , 梅教授指出芯骨与芯撑的使用在希腊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塑像中较为常见 , 个别水禽的内腔表面发现有流铜和使用毛刷的迹象 , 或许也可作为使用间接失蜡法铸造工艺的间接性证据 。 梅教授引用邵安定博士的研究 , 以间接失蜡工艺铸造过程中可能包括的12个步骤作为小结 , 并推测青铜水禽的制作流程为:制母模-制母范-制蜡模-设置芯撑-制作泥芯-芯骨、底部支撑-修整蜡模-设置浇注系统-制作外范-烘烤出蜡-浇铸成型-铸后加工、打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