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观察|天虹股份王涛:疫情考验超市行业的供应链能力( 二 )


我们一直在构建自有品牌 , 按照公司的标准 , 我们再去找厂家生产 。 我们的超市经营面积 , 在3000平方米到6000平方米左右 , 不算很大 , 销售产品大概在1万吨左右 , 我们主要是面向家庭 , 而大卖场销售的商品往往是达到30万吨 。 在经营面积不算很大的情况下 , 就需要做产品的精选 。 我们的自有品牌 ,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 , 从最初的塑料用品、纸巾等比较基本的产品 , 到如今 , 拓展到1500个产品 。 我们的自有品牌 , 在保证了品质的同时 , 又价格实惠 。 一般而言 , 自有品牌品的销售价 , 低于市场同类产品的10%到20% 。 即使是这样 , 我们的毛利率仍可以高于市场同类产品的10% 。
另外 , 随着消费升级 , 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 2014年、2015年开始 , 公司就组建国际团队 , 从国外直接采购 , 采购各个国家标志性产品 , 这种一来 , 采购“砍掉”了中间商 , 不仅确保商品日期比较新 , 同时也可以确保销售价有竞争优势 。 另外我们还跟大品牌直接合作 , 可以确保全国市场有统一优惠价 。 这次疫情后 , 我们会继续打造我们的供应链 。
第一财经:某种程度 , 这次疫情反而刺激了生鲜电商的发展 , 目前行业有种形态在竞争 , 比如“线上电商+线下门店”模式、手机下单+前置仓配货+送菜到家”模式、O2O社区生鲜便利店等模式 , 你们为以线下起家的超市 , 相比目前其他的生鲜品牌 , 如何与他们竞争?
王涛:很多的线上生鲜品牌 , 优势在于模式上的创新 , 而不是在供应链和商品上 , 而后者恰恰是我们传统商超的优势 。
对于我们传统的商超而言 , 我们在供应链规划、商品体系规划、审核抽检体系等做了很多年的沉淀 。 这两年 , 资本、电商催生了线上的生鲜品牌的发展 , 但后者的盈利仍是很大的挑战 。 疫情前很多企业奄奄一息 , 这次疫情给了机会;疫情后 , 能走多远 , 还有待观察 。 它们能否赢得消费者认可 , 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
线上生鲜企业为什么很难赚钱 , 生鲜本身毛利率很低 , 损耗又高;不少企业又动不动就玩30分钟送到 , 这又增加了物流成本 。 我们在经营生鲜业务上 , 有一定的优势 , 我们有实体的生意在支撑 , 线上仅占了20%左右 。 我们的到家配送 , 主要是基于一个门店的三公里范围做服务 。 每个店的订单 , 都是由门店去处理 。 这样一来 , 我们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 另外 , 我们的客单价比较高 , 很多生鲜电商 , 一笔客单价大概在50多元 , 生鲜的毛利率也就是10多个点 , 如果再搞30分钟配送 , 能盈利的空间很小 , 而我们线上的客单价 , 由于商品比较丰富 , 每一笔可以做到200多元 , 毛利率可以达到20%多 , 即有40多元的盈利空间 , 在剔除一些配送物流成本外 , 我们还是有盈利的空间 。 在我看来 , 目前线上的生鲜品牌 , 还是要找到自身的盈利模式 。
第一财经:您预判下 , 这次疫情过后 , 超市行业会有哪些新的改变?
王涛:这次疫情后 , 大家在采购生鲜和民生的商品 , 会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性、产地可溯源性 , 因此 , 会倾向于回归到超市采购 , 这对超市行业的发展是机会 。 超市到家业务会成为趋势 , 疫情出现之前 , 也许有些企业还在犹豫到底做不做 , 经过疫情 , 应该会更加确定要做 , 因为如果你不做的话 , 顾客就会离你而去 。 这次疫情后 , 零售商超行业会走向分化 , 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
第一财经;你们今年的开店计划是怎样的 , 疫情有没有影响到公司的开店计划?
【简单观察|天虹股份王涛:疫情考验超市行业的供应链能力】王涛:疫情前 , 我们计划是今年开店20家 , 疫情后 , 我们的则变为开店30家以上 , 以后每年的开店速度会越来越快 , 开店的区域以广东省 , 江西省 , 福建省这些以成熟区域为主 。 开店需要考虑品牌的影响力、供应链能力 , 运营能力 , 地域特点等多方面因素 , 我们还是围绕成熟区域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