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料打下去后,怎么都不发窝,到底是没有鱼,还是死窝了( 二 )


  • 1、打窝时 , 窝料的数量导致的死窝;
  • 2、钓饵和窝料的味型差异导致的死窝;
  • 3、突如其来的巨大噪音导致的死窝;
  • 4、起鱼动静过大导致的死窝;
这几种原因 , 要说有意为之 , 那显然不太可能 , 只要是钓鱼人 , 都会尽量避免以上四种情况出现 , 但既然说是无意间施为 , 又比较常见 , 那肯定还是钓鱼人自身的问题;
1、打窝、补窝的数量过多或过少
打窝 , 头窝、补窝、续窝 , 到底窝料的数量放到多少 , 这一直都是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因为窝料的数量打的太多 , 进窝鱼在窝点外围就能吃饱;
而我们的钓点设置在窝子中间 , 就会给我们一个误判 , 窝子一直没有进鱼 , 所以一直就没有发窝;而窝料太少 , 进窝鱼很快就吃完了 , 所以打下去没多久 , 就会有发窝迹象;
但是没等我们抓住实口 , 窝料就被吃完了 , 这就散窝了 , 而补窝、续窝 , 同样会发生这样的问题 , 所以只要判断不是死窝 , 而一直没有发窝迹象 , 亦或者有发窝迹象 , 没多会就没有任何动静了 , 基本上都可以判断是窝料的数量出现问题了;
2、钓饵或者窝料太香浓导致的死窝

野钓打窝 , 为了节省成本 , 同时也为了避免招惹小鱼闹窝 , 多会用玉米、红薯打窝 , 但是这两种材料味型寡淡 , 大批量投放到窝点 , 发窝效果还是不理想;
垂钓思路中 , 用玉米打窝 , 多提倡淡引浓钓 , 但是这个淡浓之间的差异 , 到底控制在多少 , 其实就算是老鸟也很难说清楚 , 往往都是用自身的经验来操作;
这样就算素淡的窝料吸引鱼群进窝了 , 但是因为钓饵的味型过于浓郁 , 这就会引起进窝鱼的警惕性 , 进而导致鱼群只会在窝子外围游曳 , 不会轻易进窝;
黑坑钓这种情况则截然相反 , 不管是抢鱼还是掏坑 , 钓友们都会用大量浓郁非常的散炮抽窝 , 钓饵必须味型既要接近窝料 , 但是又要比窝料味型略浓郁 , 这样才能吸引进窝鱼开口;
如果掏坑人数少 , 就会发现 , 如果用浓引淡钓或者淡引浓钓 , 都很容易导致漂讯如同小鱼闹窝 , 但根本就抓不住实口的现象 , 原因也就在于此;
3、噪音源惊吓鱼群不敢进窝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 鱼对声音非常敏感 , 当噪音分贝值达到90分贝 , 且持续时间超过10秒 , 就会对噪音源附近的鱼群造成惊吓;
当然 , 如果持续的噪音 , 且分贝值低于70分贝 , 那么这种影响并不大 , 但是意外的噪音源 , 这一点并不能被我们人为掌控 , 如果是因为噪音导致的鱼群不敢进窝;
其具体表象 , 就是小鱼闹窝都不会有 , 仿佛钓点周围的水域 , 就没有鱼存活一样 , 我们只需要观察水色、水质 , 就能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如果水色不清澈 , 水质偏肥 , 水中浮游生物、微生物、水槽水藻一样不缺 , 气温又不是特别高或者特别低 , 连小鱼闹窝都没有 , 如果周围又没有明显的噪音源 , 那必然是有突如其来的噪音导致水中所有的鱼群暂时逃离了;
4、起鱼动静太大 , 不当控鱼 , 导致钓点周围短时间没有鱼群进窝

中大鱼时 , 在遛、控、抄的过程中 , 不可能硬把硬拽 , 快速将大鱼抄回鱼护 , 而且影响的区域 , 也不可能就钓点周围几个平米 , 每当我们中了大鱼的时候;
遛鱼的区域 , 甚至会几十平米乃至百十平米 , 而结果就是 , 不管大鱼有没有被抄入鱼护 , 短则3~5小时 , 长则十几个小时 , 该片区域内 , 除了闹窝的小鱼会继续闹腾 , 稍大点的鲫鱼都会逃之夭夭;
第三步、确定原因 , 并作出针对性调整

虽然以上四个原因 , 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死窝诱因 , 但是就算有其他原因导致的死窝 , 也脱离不了大致的范畴 , 所以我们针对以上几种情况 , 作出相应的调整 , 而主要的调整 , 其实只有三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