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平|守艺|小乡村最后的木偶世界( 二 )
文章插图
从爱看木偶戏,到跟着叔叔孟宪臣学艺。十四岁的孟庆平渐渐开始跟着戏班,走村串镇表演,挣钱糊口,白天在木偶戏班打杂、收拾道具物品等,晚上跟着师傅学习唱腔和木偶操作技艺,还要背记长篇的戏词。孟庆平非常有悟性,他不但学会了木偶戏的全部演出技巧,唱功更是一流。
木偶戏的功夫,不止于表演本身。孟庆平除了会演木偶戏,还能用木头雕刻出所需木偶。从选材到雕刻,每一个演出用的木偶都是他一刀一笔亲手制作的,制作好的木偶再由画匠勾边上色。
木偶戏所需要的木偶,大都经历了制演合一的过程。滩上村的木偶戏使用的木质偶人,头部使用梧桐树根雕刻而成,“1963年,那会儿木偶的人头和鸡蛋一样大小。在晚上他们演的什么,几乎看不清。后来我们就把木偶人头改大了一些。”
文章插图
三
三根棍撑起了一台戏
滩上村木偶戏以小戏为主,常演的剧目除了《王林休妻》,还有《田二红开店》《许士林祭塔》《吕洞宾戏牡丹》与《朱九红要嫁妆》。“过去的戏比较多,现在常演的只有这三四个。《王林休妻》是演出最多的一出戏,因为它是农村喜闻乐见的婆媳间的故事。”
孟庆平说,传统的木偶戏班规模是很小的。动作靠手、唱白靠嘴,功夫全在演员身上,而全部行头只推个小车就装得下。演出的戏台也不过是一个长、宽都不过一米五的木架子。“戏台不能太大,大了,我们的车子也带不动。再说,木偶戏表演只需架个台子。”
演出的后棚既是艺人的戏偶表演区,又是操道具、戏偶换身的戏房,而且还是音乐伴奏的后场。棚后壁设有插或挂待出场的戏偶的横木,棚下有供艺人就座的方凳,同时也是设置小鼓、大锣、小锣、大钹等乐器的地方。
文章插图
木偶戏晚上演最好,“第一次在馆陶县演出时,灯光聚焦在木偶的身上,一出场,人们都叫好。”戏中木偶踱着步子,和着后台铿锵抑扬的弦和鼓点,一句句唱词顺势而出。仿佛真的是由木偶在唱戏一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连当时的文化馆馆长,都趁演出时偷偷钻进后棚,想看看这木偶是怎么动的。“老馆长一看说,哟,就是这啊,一身简单行头里只有三根木棍。”
“别看只有三根棍,这种杖头木偶却是最原始、最传统的。虽然简单,艺人们却可以借此表现出木偶的人物性格。”孟庆平说,《王林休妻》中的小姑出现时蹦蹦跳跳,有一种小姑娘的活泼;后来听说妈妈让哥哥王林休掉嫂子,表演者手中的木棍动作加快,以此来显示人物的泼辣性格。王林刚出场时,走起路来大步流星,一甩袖一背手,全是一副潇洒书生模样;而当母亲让他休妻,两根侧棍的动作减少,表现人物呆呆站着时的复杂心情。
四
当木偶戏和四股弦相遇
和木偶戏一样,四股弦也是被沿着卫河迁徙而来的移民带到滩上村的。四股弦又名“五调腔”“四根弦”,是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邢台巨鹿、邯郸魏县、河南安阳等地区,是河北省地方戏稀有剧种。这种起源于街边场院的戏曲形式,多为七字一句,内容是家长里短的小戏,唱腔明快流畅,通俗易懂。因为主要伴奏乐器是四根丝弦的胡琴,得名为“四股弦”。2008年,四股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插图
在馆陶,四股弦与木偶戏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它们的珠联璧合成就了滩上村木偶戏的辉煌。“有其他村村民也做了木偶。但是,他们只是表演木偶,我们边玩木偶边唱四股弦——这样观众更喜欢,看的人更多。”孟庆平说这是一种创新,“四股弦拉出的声音配合木偶剧很好听。”
四股弦是流传在冀南地区的剧种,从诞生到现在已有近200年历史。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阳刚之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孟庆平说:“之前给木偶配唱的时候,也唱过乱弹(另一种戏剧唱腔),但村民听不懂,后来我们就改唱四股弦了。”
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1964年后,开始移植、改编、创作了反映现代内容的木偶戏,如《田二红开店》《朱九红要嫁妆》等。杖头木偶戏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唱词可用二句头、三句头、四句头或不等句;可七言句或非七言句,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硬笔字|小学生毛笔字走红网络,字迹工整如印刷,网友:无地自容
- 朵拉|2021年世界华文闪小说创作比赛线上颁奖
- 藏装|藏历新年临近 拉萨大街小巷年味浓
- 丫鬟|鸳鸯的发小闺蜜,为什么都是清一色大丫鬟?
- 三村村|小礼堂大能量,桐乡市高桥街道叩开共同富裕新大门,展现小镇生活美
- 小软饼|时蔬土豆小软饼
- 小披萨|蛋挞皮小披萨
- 柠檬|酸甜柠檬水
- 辅食油|番茄时蔬鸡肉小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