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时辰养生之寅时养生法

心脏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锻炼,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晚点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张早上锻炼 。晚上是一片阴霾之气,你可以活跃一下 。而早晨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你就顺其生发好了 。

12时辰养生之寅时养生法

文章插图
十二时辰养生法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一天24小时,每2个小时对应的是哪几个脏器?1、子时(夜里11点-次日凌晨1点):胆 。
【12时辰养生之寅时养生法】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 。子时是阴阳交汇之时,万籁俱静,这个时候最好是睡觉,而且要尽量的舒服 。
2、丑时(凌晨1点-3点):肝
在这个时候阳气生发起来,阳气虽然生发起来,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敛,有所控制,就是说升中要有降 。所以要想养好肝血,此时要睡好 。
3、寅时(凌晨3点-5点):肺
此时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需要深度睡眠 。
4、卯时(早晨5点-7点):大肠
应该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 。这个时候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 。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
5、辰时(早晨7点-9点):胃
吃早饭,就是要补充营养 。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 。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 。
6、巳时(上午9点-11点):脾
脾是主运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 。
7、午时(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睡子午觉最为重要,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 。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以不变应万变 。
8、未时(下午13点-15点):小肠
小肠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然后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 。午饭要吃好,营养价值要丰富一些 。
9、申时(下午15点到17点):膀胱
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 。如果这个时候特别犯困,就是阳虚的毛病 。
10、酉时(傍晚17点-19点):肾
肾主藏精,精是人体中最具有创造力的一个原始力量,所以到一定年龄阶段都讲究补肾 。
11、戌时(晚上19点到21点):心包
心包是心脏外膜组织,主要是保护心肌正常工作的,此时阴气正盛,阳气将尽,喜乐出焉,人应在这时放松娱乐,古人在这时都是聊天休闲 。
12、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三焦
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 。在亥时就要休息了 。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文化里,非常重视子时,一阳初生,一天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 。
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生发 。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到晚上八九点钟时,就会容易犯困,可到夜里11时,恰恰就清醒了 。这是因为阳气在这个时候开始生发起来了 。
在中医文化里,“脏器”是这么写的——藏器 。任何一个藏器都涉及到形、气、神三个层面,所谓“形”就是它的物质基础,不要以为把胆囊切了,胆经就生发不起来了 。
中医所说的“藏”,是内藏的意思 。有内藏,就有外象,用中医的观点来理解,一根手指上就会有五藏 。手上是有皮毛的,在中医理论里,肺主皮毛 。所以皮毛的问题都跟肺气有关 。
皮毛里边裹着肉,肉跟中医藏器中的脾有关,脾主肌肉 。肉里有血,心主血脉 。肉里有骨头,骨头为肾所主 。
身体要想活动都是由筋来连缀的 。中医认为筋跟肝有关,跟肝气有关 。肝气实,则手能握,屈伸灵活;肝气虚,则手指瘘软或僵硬 。
在子时,胆经就是从人的外眼角一直沿着人头两侧,顺着人体侧面下来,再沿着身体侧面往下走,一直走到脚的小趾、四趾 。
午夜12点是指什么时间段?午夜是指23点到1点之间 。语出语《玉篇·午部》 。
十二时辰中的午时是上午和下午相交的时段,12点便称为正午、中午,“中”、“正”的意思即表明此时是一个中点 。同样半夜也是一个中点——上半夜和下半夜的中点,因此半夜也称午夜 。
古人常讲"半夜三更",即半夜,就是三更 。古代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因为古人休息较早,所以半夜时都熟睡了,那时的半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深夜了 。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午夜12点是子时 。
扩展资料:
时辰对应的时间:
子时对应23:00~1:00 。
丑时寅时对应1:00~5:00
辰时对应7:00~9:00
午时对应11:00~13:00
未时对应13:00~15:00
申时对应15:00~17:00
酉时对应17:00~19:00
戌时对应19:00~21:00
古时一天时间间隔如何称谓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
扩展资料:
1、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
2、时辰养生歌:寅时天亮便起身,喝杯开水楼下行;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最宜人;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申时读报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戌时央视新闻到,闭目聆听好养神;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古代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