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特拉维夫的旧书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波拉克书店是我在特拉维夫遇到的第一家旧书店。那是一个周五的中午,我经过乔治王大街,一眼就看到了它。特拉维夫有“白城”之称,街道建筑大多为白色或米黄色,波拉克书店暗红色的幌子和遮阳棚,以及门前摆放的绿色展书台在黄白色的街道背景下颇为显眼,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我走上前仔细打量,书店三面墙都是顶天的书架,门口的玻璃橱窗中陈列着大画册,展台上插满旧书,一位老人坐在正对门口的写字台后面。正当我在门口拿起一本书时,忽然走出一位中年人,他说:“对不起,我们打烊了,请以后再来吧。”说完便开始收拾上锁。我抬头看看天上高高的太阳,再看看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有些莫名其妙。店里那位老者见我不明就里,走过来指着门上的牌子说:“你看,我们两点关门,请你下周再来吧。”从卡梅尔市场返回的路上,太阳将要落山,原本嘈杂的大街变得寂静无人,四周线条清晰的包豪斯建筑越发显得简洁冷清。我终于体会到安息日的气氛,但是下午两点就关门的书店依然令我有些费解。
第二次去波拉克书店,我起得很早,终于得见真容。20平方米的门脸房摆满了关于中东地区历史的书籍,还有大量德语和希伯来语旧书,后面有一间约15平方米的房间,存放着考古学、艺术史、文学和哲学类书籍。房间中央是一张工作台,老板在那里对残破旧书进行检查和修补,旁边一道小门连通书库。
我请老板帮忙寻找有关中国的旧书,他从书库中拿来了我们的第一笔交易。他把找出的一摞中文旧书放在工作台上,任我翻阅。我打开来看,原来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国际书店经售的故宫《宋画十幅》一套、荣宝斋《笺谱八种》两套,还有一套当时印制的敦煌壁画和一本河北蔚县剪纸集。我跟老板一边解释这些画册的内容,一边询价。他指着画册说太美了,我也不忍心让那些宋画和笺谱沉埋异国故纸堆,便就此成交。
老板做了两杯咖啡,又倒了两杯冰镇苏打水招待我。在聊天中得知,波拉克家族从1899年经营这家书店,至今已是第三代,之前通知我打烊的中年人是他的儿子,也将成为第四代店主。他们从德国来到以色列,德语古旧书是主营项目之一。相隔大约50米,他的妻子经营着波拉克古代地图书店,主要售卖古代地图、版画和成套的珍品古籍。说到这些,老人如同博学的教授,又似威严的族长。从此以后,我成了常客,每次我们都会端着咖啡和苏打水聊上半天,他向我推荐各种有趣的旧书,引我走入另一个世界维度。就这样,波拉克书店成了我的“淘书咖啡馆”。
有一次,老板向我推荐一本德语书:“这本书叫《中国神话故事集》,负责故事和插图的两位作者都很有名……”我虽然不懂德语,但翻开书后看到精美、带有东方色彩的西式水粉画,又大致辨认出“唐明皇”“李太白”等名字后,决定将它买下。回家仔细研究,才发现这本书的插图作者是著名的犹太艺术家玛丽埃特·丽迪斯。1921年,丽迪斯创作了20幅以中国形象为主题的水粉画,并辗转找到匈牙利籍犹太人、作家贝拉·巴拉兹,请他创作了16篇中国神话故事,与水粉画一同出版。巴拉兹是歌剧《蓝胡子》的剧本创作者,常用神话表现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西方学者认为这16篇中国神话故事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道家思想的理解。我买到的这一部,正是1922年的第一版。能与这本书结缘,因为波拉克书店的老板是犹太人,而我则来自中国,就这样,我们在特拉维夫相遇,旧书带给人的感动真是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这本书能够翻译成中文出版,我会寄一本给波拉克的老板。
除波拉克旧书店外,哈勃书店是我经常光顾的“淘书酒吧”。它位于艾伦比大街,门面十分不起眼,夏天时书店的招牌甚至会被门口的绿植牢牢遮住,但老板似乎从未操心过这些。从入口处进去,小庭院两边的旧书架摆满了希伯来语旧书,书架前支着桌子,音响大声放着歌,几个人用更大的嗓门边喝酒边争论问题。我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其中一个戴帽子的人对我说:“书店的门在那里!”
进入书店才发现,里面真不小。店主把几间房子打通,摆满书架塞上书,书架与书架间便只容一个人站立看书。整个书店似乎没有员工,我只好自己摸索。这里的书以英文旧书为主,每本书上标有英文字母,每个英文字母对应不同的价位,价格亲民。我搜罗了一本西奈半岛的考古著作和一本鲁拜诗集准备结账时,那位戴着帽子的人踱过来,一边接过书,一边说“感谢惠顾”,原来他就是老板。我能闻到他嘴里的威士忌味,不过他的头脑依然清醒,账算得一分不差。哈勃书店的营业时间远远超过波拉克书店,我在这里消磨了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