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

在我初次阅读崇祯皇帝的相关传记时 , 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又傻又倔 , 拒绝大清的和谈 , 明朝怎么会闹到灭亡的地步呢?”
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可笑 , 一看就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后散布的假消息 。
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
文章图片
由于大清是异族 , 所以在说起入主中原的原因时 , 总说是在为崇祯皇帝复仇 , 要干掉李自成 。 而在说起明清之间的战争时 , 又把战争原因强加给大明 。
按照当时最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大清热爱和平 , 一直想找机会与大明和谈 , 然后帮着大明一起收拾流寇 。 可崇祯皇帝又傻又倔 , 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与大清和谈 , 所以我们只能被动选择战争 。
对于这种论调 , 我们只要看看基本的历史事实就能知道:明清之间的战争 , 都是由大清主动挑起的 , 大明一直在被动应战 , 玩“城墙大炮”的防守战术 。
大清想和谈的消息是假的 , 那么大明想和谈的消息是真的吗?
这个恐怕是真的 , 在流寇日益肆虐的时候 , 朝堂上传出来一种声音:我们应该与大清和谈 , 集中精力解决内部矛盾 , 此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
“攘外必先安内”当然有一定道理 , 只有集中大部分精力 , 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当前的事 。 如果精力分散 , 其结局很有可能是“鸡飞蛋打一场空” 。
可上述假设 , 只是从最理想的结果来看 。 如果从现实出发 , 我只能说:提议与大清和谈 , 并不是什么好办法 。
如果与大清和谈 , 大清就会安分守己地待在北方吗?如果与大清和谈 , 每年就不用承担北部边防的军费吗?答案都是否定的 。
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 这种一厢情愿 , 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 。
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
文章图片
六国都曾积极与秦国和谈 , 可现实是:无论秦国是否答应和谈 , 他们都没有停下过东进的步伐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于当时的秦国而言 , 打仗比和谈更能够方便快捷地攫取利益 。 在六国没能打痛秦国 , 没能提高秦国打仗成本的前提下 , 所谓的和谈不过是抱薪救火而已 。 不但不能遏制秦国的野心 , 反而为秦国提供了经济、政治和军事资源 , 进一步加强了秦国的实力 。
真正成功的和谈 , 按我的理解 , 应该是像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和谈 。
虽然南宋和谈遭受了很多非议 , 过程也有许多波折(包括岳飞被杀) 。 但从结果来看 , 南宋和谈是非常成功的 , 因为宋金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 。
南宋为何能与金国成功和谈?显然是因为南宋拥有划江而治的实力 , 金国进攻南宋必然得不偿失 。 在这种背景下 , 双方才能老老实实坐下来谈判 , 虽然在和谈过程中 , 南宋吃亏更多一些 。
如果明末某位官僚敢说:我能保证实现和平 , 就像历史上的南宋和金国一样 , 我估计整个大明朝堂都会把他供起来 , 因为这是佛祖才能做到的事啊 。
此时的大清 , 已经降服了蒙古和朝鲜 , 毛文龙也早就进棺材了;此时的大明 , 已经几乎丧失了野战能力 , 内部流寇不停地闹腾 。
再看军队 , 明末最强大的军队是关宁军 , 可关宁军面对大清的进攻 , 主力连城门都不敢出 , 让敌人一再率军深入长城 , 烧杀掳掠一番从容离去 , 就这种水平 , 怎么和谈?
在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下 , 指望一纸协议就能如何如何 , 那未免也想得太美了 。
八卦的历史说|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原创
文章图片
和谈的消息传来 , 翰林院修撰黄道周立刻表示反对 , 而他反对的点也很实在:敌强我弱 , 现在搞和谈不是一厢情愿吗?在这种背景下达成的协议并没有什么用 , 难道我们敢削减北部边防的军费吗?
无论建虏必不可款 , 款必不可成 , 成必不可久 , 即使款矣、成矣、久矣 , 目前宁远、锦州、遵化、蓟州、宣府、大同之兵 , 何处可撤?而遽谓款建虏后可撤兵中原以讨流寇 , 此亦不思之甚矣!——《国榷》·卷九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