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荞麦承担起了救苦救难的角色

说到荞麦 , 不少年轻人都会想到来自日韩的酸酸甜甜的荞麦冷面、梅子点缀的荞麦乌冬 , 或者欧洲乡村农场里涂着蜂蜜果酱的荞麦面包 。其实 , 荞麦在我国食用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 , 尤其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 荞麦可以说是贫苦人民赖以生存的必备食物 。


在古代,荞麦承担起了救苦救难的角色

文章插图
荞麦为蓼科植物荞麦属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 又名鞑靼荞麦 。虽然它名字带着游牧民族的异域风情 , 但的确是我国的原生植物 , 种植和食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 , 甚至连它的“前世”藤本野生种都有涉及 。


在古代,荞麦承担起了救苦救难的角色

文章插图


在古代,荞麦承担起了救苦救难的角色

文章插图
那么 , 荞麦是如何从野外经驯化一步步走到田地中?文献中的荞麦有着哪些记载?关于荞麦的历史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于说法呢?


荞麦的前世今生中国是荞麦的发源地 , 这个早已得到了物源学家和历史学家充分的认证 , 不仅是文字证据 , 我国考古学家还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的发掘过程中 , 找到了迄今为止的保存良好且最早的荞麦实物 , 这颗穿越了2000多年封尘在黑暗中的历史时光于考古铁锹下重见天日 , 奠定了荞麦在中国的发源与传承不息 。
只是荞麦在我国首现的具体时间仍然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 。成书较早的《神农书》中已经记载荞麦为当时种植的八种谷物之一 , 但是《神农书》本身的成书时间尚不明确 , 因此也无法作为无懈可击的证据 。故而荞麦出现在权威文献的记载中最早可见《齐民要术·杂说》 , 该书于唐朝完成 。学术界目前还未有清晰定论 , 对于荞麦究竟的来历、古名及演化历程仍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与梳理 。


古人对于荞麦的记载非常多 , 作为佐证也很容易 。特别是在医学典籍和植物图鉴中 , 荞麦的形态特征、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 。
《本草纲目》中评价荞麦中苦荞(荞麦可分为甜荞与苦荞两种常见栽培品种)“苦荞味苦、性平寒 。能实肠胃 , 益气力 , 续精神 , 利耳目 , 炼五脏渣秽 。”在于宋朝时期完书的《图经本草》中就有着“实肠胃, 益力气, 续精神”等对荞麦药用价值的记载 。而在明代的花草栽培专业书《群芳谱·谷谱》也有着“性甘寒无毒 , 降气宽中 , 能炼肠胃”的记载 。
在古代,荞麦承担起了救苦救难的角色

文章插图
荞麦的种植发展: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达也体现在了荞麦的种植栽培上 , 同样也有相关的记载可供考证 。王祯《农书》里概括了种植荞麦的最佳时节及栽培密度“荞麦 , 立秋前后漫撒种 , ……稠密则结实多 , 稀则结实少 。若种迟 , 恐花经霜 , 不结子 。”提醒着人们要抓紧时间种植 , 荞麦花经过霜冻之后就无法结出荞麦种子了 。


另一本古籍《天工开物》则详尽地写到了肥料营养对荞麦的重要性 , 云其“性稍吸肥腴 , 能使土瘦 。”随着经验的丰富 , 《台海使槎录》还记述了如何给荞麦作物施肥才是最佳方式即“土壤肥沃 , 不粪种 , 粪则穗重而伏 。种植后 , 听其自生 , 不事耕锄 , 惟享坐获 , 每亩数倍内地 。”阐明荞麦喜肥却不宜施加浓肥的特性 , 且荞麦长势强健 , 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即可坐享其成 , 证明在此时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深刻而熟练地掌握了荞麦种植技术 。


另外在农事典籍《农蚕经》、《农圃便览》、《三农纪》以及《农政全书》等等书籍中 , 均有关于荞麦种植的注意事项的丰富与总结 ,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荞麦种植法则 , 为后世的荞麦收获、食用及相关价值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前提和原料基础 。


关于荞麦的传说故事:荞麦的生命力旺盛 , 是不需要精细管理和严苛的自然条件也可以收获的农耕作物 , 对于看老天“脸色”吃饭的灾年以及人类对科学技术产物利用尚不熟练的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补充作用 , 也是重要的救灾作物 。


在古代,荞麦承担起了救苦救难的角色

文章插图
相传在很久以前 , 接连这好久天公未曾洒下一滴雨 , 在大旱中 , 庄稼自然是蔫头耷脑 , 颗粒无收 , 百姓们忧心忡忡叫苦不迭 。眼见着百姓们都跪在地上诚心地祈雨却在秋收季节一无所获 , 龙王爷实在看不下去了 , 便跑到玉帝那里将这民间疾苦之事传达了去 。玉帝听说了无辜的凡间子民竟然遭受如此浩劫 , 自己竟然一无所知 , 便立刻下了场大雨 , 浇透了干涸的土地 。
然而 , 现在已经过了作物成熟的时间 , 就算再淹出个东海对于百姓今年的收成也无济于事了 。玉帝看了看 , 果然没有可以开花结籽的作物 , 灵机一动 , 凭空抓了一把种子播撒向人间 , 那些油亮的种子落在地上便开始生长开花 , 一场霜过后 , 本来要沉寂过冬的土地突然结出了许多荞麦 , 大家都欢呼起来 , 因此后来每每遭遇大旱的年头 , 人们都会赶在霜降节气前种植荞麦令其开花 , 不久之后便可以收获冬储的粮食荞麦 。在所有作物都无法生长的时候唯有荞麦在收获 , 穷苦人们很是感激 。
在古代,荞麦承担起了救苦救难的角色

文章插图
除了神话 , 我国历史上也确有荞麦救苦救难的真实故事 。追溯一番还会发现这和大名鼎鼎的杨家将还有些关联 。在一次征战中 , 御驾亲征的宋太宗及杨家将的军队被辽军围困在西北边塞雁门关 , 长时间的胶着战况令杨家将几近断粮 。太宗饥饿难忍 , 士兵的体力也消耗殆尽 , 甚至由于缺少医药不少人都死于伤痛 。
就在此时 , 当地的百姓省吃俭用将雁门当地所产的苦荞麦悉数捐出来支援将士 。饥饿多日的宋军 , 终于吃了顿饱饭 , 宋太宗赞叹苦荞的无比美味 。连食数日后 , 众人皆恢复了精壮的体力 , 伤患的病况居然也不药而愈 , 众人无不称奇 。
都觉得这是上天在保佑大宋 , 又经几番苦战 , 杨家将终于突破包围 , 击退辽军 。得胜回朝后 , 太宗仍念念不忘此事 , 御书“中国第一荞”赠送当地百姓 , 表达对雁门苦荞救皇有功的感激之意 , 并下令当地官员将雁门苦荞作为“上贡佳品”连年上贡 。雁门苦荞麦的名声也从此打响 。
【在古代,荞麦承担起了救苦救难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