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北路|重构社区空间:一座超大城市的美学探索( 三 )


“场所品质”刷新城市品质
成都为何会建设社区美空间?郑志介绍,推进社区美空间建设,一方面是主动回应市民多元需求,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供给体系,通过打造一个个高品质的城市场景、社会场景、文化场景,以创意设计、美学表达点亮社区,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是适应新阶段城市转型跃升发展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成都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城市发展模式正从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转变,从宏大叙事向人文尺度转变,”郑志表示,推动社区美空间建设,就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理念、新时尚引领未来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刘虹敏对此有更切实的感受。她是成华区龙潭街道社区规划师,也是成都幸福美好十大工程首批市民观察员。在她看来,原来社区改造注重实用价值,以公益和服务为主,现在社区美空间的打造则更多融入美学价值和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的撬动。刘虹敏分析说,老旧小区改造,实际上是通过设计重新塑造生活,牵涉社区文化、城市历史与定位、美学标准等方面,“这对设计就是一个大的考验,你还得研究国家和地方政策,设计远远不是画一张图纸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总体趋势,成都将天府文化和城市美学结合,给出了更具人文关怀和美学意味的回答,”刘虹敏表示,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之后,城市的旧城更新不再大拆大建,而是在存量开发的基础上做修补,以更具关怀度和美学度的处理来提升旧城价值。
事实上,这是“十四五”时期城市共同探索的空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社区规划师沙永杰曾为上海“十四五”建言,他指出,“社区规划”之于“社会治理”,就是要在合理布局、优化空间中,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在物理空间限制上的瓶颈,通过“闪转腾挪”,使社区的每一方、每一寸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充分满足不同社群对于美好生活的不同需求。不仅要“修立面”,更要“补内胆”,城市的“微更新”把人民群众的实际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考量进去,才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当空间附加环境和情感归属后,就成为场所,场所品质成为不同空间吸引、留住资本和人才的关键,”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认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才回归都市工作与生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场所品质”正在成为空间吸引创新人才、促进知识产生、集聚创新活动的关键。以提升场所品质和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的创新街区建设,正在掀起新一轮的城市空间革命。
企业更为敏感。“空心化的老社区需要小而精的空间来赋能,”尹雪飞告诉红星新闻采访人员,“我们观察到目前人流正在回流主城区,有人气、有人流,我们就能长期做下去,爱转角可以在城市不断复制。”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钟茜妮摄影采访人员 吕国应
编辑 谭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