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联大精神在持续成长与传承

中新社昆明6月13日电 题: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联大精神在持续成长与传承
作者 韩帅南
近日,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内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在暂停开放一年后恢复开馆。连日来,接待名额均被约满。
周日,馆长李红英在结束近两个小时的讲解后依然神采奕奕。“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讲解联大历史了,但每次都有新感悟。联大精神是一直在成长与传承的!”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血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师生辗转数千公里到达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联大精神在持续成长与传承】“尽管当时西南联大校舍简陋、生活艰苦,但名师云集的教师队伍和克勤克俭的学习氛围,吸引全国各地学子们争相报考。”李红英说,“在抗战烽火中,形成了‘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
这所仅存8年的学校共培养出8000多名学生,其中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0多位院士等一大批栋梁之才。李红英认为,西南联大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才让它有了如此卓著的育人成就。
1946年,三校复员北返,联大师范学院留在旧址成为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
“三校北返并不意味着联大历史就此结束。”李红英说,“联大精神,伴随着从西南联大走出的这批知识分子的成长而成长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在远赴海外求学的学子们心中激起千层浪。西南联大学生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海外学子回国参加祖国建设。随后,西南联大师生华罗庚、曾昭抡、王希季、吴大昌、邓稼先、郑哲、钱学森等先后回国。
李红英说,“这些远在大洋彼岸的西南联大师生,不约而同带着知识技术和一腔热血回到祖国,将一生所学和西南联大的爱国奉献精神,传播到中华大地。”
此后,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修缮及其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一直在持续。2018年,云南师范大学新建成西南联大博物馆开馆,展出实物及各类档案1000多件,历史图片1200多张。
身为馆长的李红英从事西南联大研究工作20余年。“博物馆展出的只是一部分照片,我和团队成员们收集的西南联大相关照片有5000余张,每张照片背后都是大家的心血。工作虽辛苦,但我们为从事这项工作感到自豪。”
2020年4月,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位于校园内的西南联大博物馆暂停开放。“闭馆期间,我们收到很多民众希望博物馆恢复开放的呼声。”李红英介绍,“目前,博物馆通过线上限量预约的方式恢复开放,每天预约名额都满员。”
在李红英看来,越来越多的民众希望重温西南联大历史,“西南联大见证着国家民族的成长发展,它的精神也伴随着时代一起前进”。
在李红英接待的众多参观者中,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初中女生。“她和母亲到昆明旅游,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后放弃了原定的游玩计划,连续三天到博物馆深入了解联大历史。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联大精神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植物学家吴征镒、隋唐史学家潘镛、历史学家何兆武等西南联大校友相继离世。“联大校友的人数正在减少,令人扼腕叹息。但我们会继续讲好、讲活西南联大这段中国故事,让联大精神继续传承。”李红英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