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清代知县的任命条件( 二 )


【历史故事】清代知县的任命条件】因而那些热衷升迁的官员 , 则一味逢迎上司 , 且背后多藏有跑官卖官的巨大黑幕 。 不过对于政绩突出的知县 , 督抚也是不敢做手脚的 , 但这样的知县又有多少呢?
【历史故事】清代知县的任命条件
文章图片
在大计中获得一等或卓异的就一定能升官吗?答案是只有极少数人 。 以一个新科进士外放知县为例 , 他所任的知县必是简缺 , 即小县知县 。 如果符合俸满、政绩突出、大计一等这三个条件 , 则会“调缺” , 即调到中县 。 依次类推 , 下一次则是大县或是首县 。
然而封建社会尤重礼法 , 官员在任上最常见的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守孝” , 如遇祖父母、父母去世 , 得解职守孝三年 。 要是运气背 , 可能一生的仕途中 , 会遇上几次守孝 , 十几年的时间也就白白耽误了 。
守孝期满的官员 , 要列入候补行列 , 运气好很快就能以原职放实缺 , 而运气差的则要等上一二年或数年 。 这样 , 一个即将升迁的知县 , 又被重新打回了原形 。
【历史故事】清代知县的任命条件
文章图片
除了守孝外 , 还有其他的因素 , 比如年龄、身体状况、出身、家庭背景等等 , 这些都会影响仕途升迁 。 如此看来 , 一个知县要想顺利升迁 , 实在是难之又难 。 故开文读者所提到的先祖一辈子都是知县的这种情况 , 是清代官场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