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君主大臣惧怕“实录”吗

历朝历代 , 宫中专门记录君主及主要臣子言行的官员 , 称为“太史” , 所记录之文字 , 叫作“实录” 。
实录 , 旧称“信史” , 原则上要求“其文直 , 其事核 , 不虚美 , 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赞》) 。 实录一般是指中国历代所修每个君主统治时期的编年大事记 。 史官在历史记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 后人了解历史的方式之一就是来自“实录”中 。 由于实录要求要“实” , 这便使得那些作恶的君主非常害怕 , 他们本想英名永垂 , 结果却遗臭万年 。 此类事情 , 在史书中不乏记载 。
《左传》与《春秋经传》都有记载 , 公元前548年 , 齐国大臣崔杼 , 因齐庄公和他的美妻东郭姜私通 , 崔杼大怒之下 , 设计杀死庄公 , 扶持杵臼做了君王 , 即庄景公 , 他自封为右相 。 当时负责实录的太史伯记载:“崔杼弑其君 。 ”崔杼看后 , 怒杀太史伯 。
那时 , 史官是兄弟传承的 。 太史伯有三弟 , 分别名仲、叔、季 。 太史仲再写上那五个字 , 又被杀;太史叔依旧写那五字 , 再被杀 。 太史季上任 , 义正言辞严道:记录真实历史乃史官的责任 。 你弑君这件事大家都知道 , 你能杀了我 , 自然会有别的人 , 难道你能杀尽天下的所有的史官吗?”说完提笔奋书写下浸渍血泪的五个大字:“崔杼弑其君” 。 崔杼知道不能更改了 , 只得作罢 。 如果不能赦免而遭死刑 , 另一个叫作南史氏的 , 还会再写上“崔杼弑其君”的原话 。
【历史故事】古代君主大臣惧怕“实录”吗
文章图片
又如 , 我国北朝北魏时太武帝的大臣、政治家崔浩 , 对鲜卑贵族立国有元勋之功 , 但由于在公元450年修国史时暴露了“国恶” , 结果被杀 , 株连崔族灭门 。
再如 , 清朝雍正帝胤禛 , 是康熙帝的第四子 , 他“少年无赖 , 好饮酒击剑” , 加上性格喜怒无常 , 因此康熙不大喜欢他 。 康熙曾说过:“四子性格喜怒不定 。 ”这句话在康熙四十九年的《实录》中也载了上去 , 这对胤禛是很大的贬责 , 关系到他今后的政治命运 , 他感到很是不安 。
【历史故事】古代君主大臣惧怕“实录”吗
文章图片
后来胤禛取得帝位后 , 仍对这句话耿耿于怀 。 有一次他对实录馆总裁张廷玉说:我少年时性格不大好 , 父亲曾责我“喜怒不定” , 但我后来改正了 。 况且现在我登太极之位 , 这“喜怒不定”四字 , 关系到我一生大事 , 你可在今后实录中再写上去 , 说明我现在言行非常小心 , 一喜一怒是慎之又慎 。 雍正此言是想在自己一朝的《实录》中美化自己 。
张廷玉是个谨小慎微之人 , 但又惧怕雍正 , 所以也就改了 。 这样十分符合雍正的心意 , 雍正临死前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 这在整个大清王朝 , 唯一的一个汉人可以获此殊荣 。 但乾隆登基后 , 却追究张廷玉许多罪过 , 他其实死得很凄苦 , 倒也“配享宗庙”了 。
【历史故事】古代君主大臣惧怕“实录”吗
文章图片
毫无疑问 , 虽有耿介之士按实录原则记载君主言行而暴露君主“恶行” , 以戒后人 , 但也有不少实录更多是为君主歌功颂德的 , 只看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君王臣子了 。
【历史故事】古代君主大臣惧怕“实录”吗】故此 , 君王怕或不怕“实录” , 也是分不同情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