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王莽改制】——理想主义者的最终归宿

壬寅年丙午月乙未日宜读此文
从篡位前的公元7年 , 到篡位后的公元14年 , 七年多的时间里 , 王莽上演了让全国人民眼花缭乱且又痛不欲生的改革 , 成功地把天下人逼到了皇权的对立面 , 在国内折腾完后 , 他开始对周边邻居下手了 。
01
四面楚歌的新朝
王莽已经有点神经质了 , 陷入自己虚构的理想社会不能自拔 。 新朝建立后 , 他将原有的106个郡扩编成116个 , 然后对其中91个改名 , 势必要把天下都刻上他的烙印 。
豫州下辖六郡 , 其中南阳郡改叫前队 , 河内郡改叫后队 , 颍川郡改叫左队 , 弘农郡改叫右队 , 河东郡改叫兆队 , 荥阳郡改叫祁队 , 合称豫州六队 , 至于“队”是什么意思 , 搞不清楚 , 反正这是“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应用于地名之中 。
王莽认为自己的新朝应该是历代最和谐的王朝 , 因此地名中怎么能有寓意不好的字呢 , 于是曲逆改为顺平 , 曲梁改为直梁 , 亢父改为顺父 。 此外新朝地大物博 , 应有尽有 , 怎么能没有锡呢 , 于是无锡改名有锡 。 所有人看着王莽的滑稽表演 , 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当年堪称“道德之光”的王大圣人怎么变得如此痴傻?
【爱历史】【王莽改制】——理想主义者的最终归宿
文章图片
在上古时期 , 有着东夷西戎 , 南蛮北狄之说 , 于是王莽把东面的琅琊改称填夷 , 西面的天水改称填戎 , 南面的长沙改称填蛮 , 北面的雁门改称填狄 , 北地改称厌狄 , 白狼改称仇狄 , 想要表达的意思一眼就能看出来 , 那些被内涵的当地人以及外族人 , 感觉到了耻辱 。
接下来王莽开始霍霍周边邻居 。 当时东北区域有一个政权叫高句丽 , 一直是西汉的藩属国 , 王莽觉得在天朝上国面前怎么能称“高”呢 , 于是派人给高句丽送去诏书 , 让他们以后改叫“下句丽” , 高句丽实力弱小 , 敢怒不敢言 。
自汉宣帝开始 , 南匈奴臣服于汉朝 , 一直充当北方边境的屏障 , 王莽觉得这是中原王朝的恩赐 , 派人告诉匈奴单于 , 以后不能再叫匈奴单于了 , 得改称“降奴服于” , 而且收回汉朝赐予的“匈奴单于玺” , 换成“降奴服于章” , 这是把匈奴单于的王爵降为侯爵 。
匈奴人可不是高句丽 , 虽然被汉武帝、汉宣帝训得服服帖帖 , 但是骨子里还是游牧民族 , 王莽这样不加遮掩的羞辱激怒了草原人的血性 , 于是和平了几十年的北方边境硝烟再起 , 一万匈奴骑兵攻打朔方!
王莽怒了 , 在他看来匈奴人这是给脸不要脸 , 他召集了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 。 与王莽的激情不同 , 享受了数十年安逸生活的将领根本不愿意出国作战 , 于是三十万大军停留在边境磨磨蹭蹭 。 这三十万人只有一部分是正规军 , 绝大多数都是招募不久的囚犯和流民 , 素质极其低下 , 这可苦了边境的百姓 , 没有被匈奴人劫掠 , 反倒先被自己人祸害了 。
【爱历史】【王莽改制】——理想主义者的最终归宿
文章图片
王莽从六个方向进攻匈奴声势堪比汉武帝
这场内外动乱持续了四年 , 朔方等地被匈奴和自己人来回折腾 , 很快成了一地鸡毛 , 百姓流离失所 , 史书记载“缘边大饥 , 人相食!”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了 , 可见状况有多凄惨 。
眼见匈奴人反了 , 高句丽也跟着反了 , 西南的部落也跟着反了 。 当年汉武帝在攻略南越国时 , 顺手收服了云贵川等地的诸多部落 , 都封为王爵 , 王莽一甩手全部降为侯爵 , 不反才怪 。 王莽依旧是不惯着 , 数次在西南用兵 , 持续七年之久 , 然而“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六七” , 不仅军事行动未能成功 , 反而“赋敛民财十取五 , 因之益州虚耗 。 ”天府之国 , 当时的六大都市之一的成都就这样被挥霍一空 。
想当年汉武帝能够大规模对匈奴用兵 , 是因为汉文帝、汉景帝为他攒下了丰厚家底 , 就算如此也还要靠掠夺民财来支撑战争 。 王莽一南一北两大军事行动 , 动用的军队规模不逊色于汉武帝 , 但是他没有丰盈的国库 , 只有一系列改革之后的烂摊子 , 为了强撑军事行动 , 只得大规模向百姓征税 , 搜刮尽民间最后一点余粮、余财!
02
天怒人怨
老天爷发怒了 , 公元11年 , 黄河改道了!黄河改道了!黄河改道了!
现代的我们可能对这几个字没有太大的感触 , 那是因为得益于新中国对黄河的有效治理 , 我们没有经历过“黄患”惨绝人寰 。 由于出了荥阳地势平缓 , 黄河流速变慢 , 大量从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沉积 , 形成了地上河 , 在史书记载中 , 几乎每年黄河都要发生灾情 , 隔几年就会决堤一次 , 每次受灾死亡人数都是以万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