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二 )


他为什么会想这个细节呢?他二十九岁时在磁州当官,写了一首《问内》。他问妻子:你为什么在三伏天,就忙着给我准备冬天穿的衣服啊?
妻子告诉他说:你没有听说过吗?古时候有一个人的女儿,脖子上长了一个奇怪的东西,他不肯给女儿治病,直到女儿到了出嫁的年纪,才去请大夫治疗。
如果等到冰天雪地的季节,你要穿棉衣时,我再来缝补的话,那不是和那个人一样傻吗?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文章插图
这种贫贱夫妻的生活细节,本来是很温馨的,但是用到这个场景里面,就有一种后世《浮生六记》的意味了。
“谁复挑灯”,意思就是说,他知道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不可能再坐在灯下。可是他心里又期盼着,那个人是他的妻子。
因为当时她正在补衣服。而补衣这一场景,对他来说印象太过深刻了。至此,全词就到达了最后的高潮。
作者想象中的亡妻,已经进入一种介于生死之间的状态。理智告诉他,这不是真的,但是他的感情又希望这是真实的。于是让这首词在情感表达上,得到了一种升华。
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若论宋代悼亡词的名气,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远远在贺铸的这首《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之上。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出了他和王弗生死相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就艺术水准上来说,胜过贺词。而且在通俗性和传播性上,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文章插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没有难懂的典故,几乎不需要过多的注释,现代人就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打头两句,就能够让人立即进入那种悲伤的状态。
《江城子》的句式比《鹧鸪天》更自由,更灵活。后者全是七言句式,并且用典过多,也会在现代造成一种传播上的障碍。如今的人如果不看注释,很难体会到贺铸词中的妙处。
另外,贺铸这一首词,大量化用前代的诗歌。比如词的头两句“重过阊门万事非”就跟《北梦琐言》里记载的徐月英送别诗相类似,徐月英诗说:“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
“原上草,露初晞”,化用《薤露》。“新垅”一句,又是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但是,这一首词,后来的成就却远超被化用的几首诗。原因在于,词中表达的感情更有深度。
它从第一句的铺陈开始,就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而且是非理性表达。最后一句则“画龙点睛”,写出了贫贱夫妻的生活场景,又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那种难以割舍的依恋。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文章插图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作者因为丧妻之痛,仿佛进入了一种心理学上的“创伤后应激状态”,精神恍惚的他,不愿意接受爱人去世的事实。而这一点,没有切身经历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如果你看过《天龙八部》后记,你就会知道,金庸当年写谢逊失去儿子以后,在那里大喊大叫那种痛苦状态,是不真实的。这一点,直到他本人真的失去了儿子时,他才弄明白。
因为一个人最初失去亲人后,他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他的大脑会启动一种保护的机制,用“心理隔离”让他拒绝承认现实。
这种打击,有时会持续几个月才能恢复。所以贺铸这一首词,其实写的就是他当时真实的心理过程。
他全程都没有接受妻子去世的事实,他一开始是觉得,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发生的话,那么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错的,都是不对的了。
接着他又说,这是一件多么悲惨的事情啊,好像是两株梧桐,死了一株;好像是一对鸳鸯活到了白头,却飞走了一只。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文章插图
但是,妻子的去世来得太突然、太快,她就像是草叶上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从人间蒸发。
于是,他就跑到妻子的坟前,徘徊不肯离去。他为什么一直徘徊呢?这是因为,他在期待着亡妻死而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