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宋代大词人贺铸,人称“贺梅子”,是一位个性非常独特的词人。他一生最广为人知的两首词作,都和真实的情爱经历有关。
其中的代表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讲述的是贺铸人生中一次失败的暗恋,笔调风趣幽默,人物刻画唯美,历来广受好评。
而另一首《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则是写得铭心刻骨、痛彻心扉,因此成为了宋代悼亡词的绝唱。贺铸这首词,感情真挚而沉痛,震撼人心。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文章插图
不过,有学者认为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的艺术性稍逊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是在思想性上,却拔得了宋代悼亡词的头筹。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这首词虽然大量化用了前人的诗句,但是为什么它仍可以流传千古,并在思想性上超越苏轼的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呢?
这是因为,贺铸词中的爱情不含任何的杂质。他巧妙用典,以大量互文和博喻的方式,展现出了贫贱夫妻鹣鲽情深、患难与共的生活。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末句真情流露,让妻子在自己恍惚的思绪之间“死而复生”。缝衣细节生活化,让人读出了《浮生六记》的感觉。
一、《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好在哪里?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鹧鸪天》这个词牌名,又叫“《思越人》”或者“《半死桐》”。从贺铸这首词的内容来看,叫它“《半死桐》”事实上才更为合适。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文章插图
贺铸这首词写于他为母服丧期间,当时他停职闲居苏州,中途因故离开。返回之时,他发现夫人赵氏去世了,于是就写了这首词。
当他路过苏州城的西门时,想到当年正是从这里与妻子一起进城。于是,他悲从中来,就写下了“重过阊门万事非”。
开头看似铺陈,其实第一句就已经把全部的情绪写进去了。他说:当我再一次来到苏州城的西门时,我发现,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不可接受了。
“非”,在词典里有几种解释,最常见的是表否定,意思是“不是”;还有一种解释就是“错误”。
在这里应该理解为,作者自从失去了他的妻子以后,看什么都不对劲了,所有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变得令人难以接受了。
词的第二句,就是在对第一句作出交代,讲明自己为什么觉得“万事非”。但是贺铸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因为我的爱妻去世了,我才觉得“万事非”。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文章插图
他用了一个疑问句,去对他的亡妻提问:“同来何事不同归?”他不敢接受妻子已经去世的现实。巨大的打击让他失去了理性,用一种责怪的口吻,在对自己的妻子讲话。
当初我与你明明是一同来到这里的,为什么如今你却不辞而别,扔下我一个人?
“梧桐半死”两句,巧妙化用了典故。相传,古代有人用根部半死的梧桐制琴,弹奏出来的声音为“天下至悲”。
另外,唐代孟郊在《烈女操》中说:“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梧桐树是相伴相生的,鸳鸯也会成双成对地死去。
可是到了贺铸这里,梧桐树死掉了一半,鸳鸯一只死去,另一只独活,这是一件非常让人痛苦的事情。
词的上半阕第一句“原上草,露初晞”,借用汉乐府中的丧歌《薤露》,比喻亡妻生命消失之骤然,以及埋骨荒丘的悲凉结局。以“原上草”过渡,正式拉开悼亡活动的序幕。
“旧栖新垅两依依”一句,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表达出了生者徘徊于亡者坟前,与之一丘之隔,依依不舍的情形。
江城子|作为悼亡词双璧,苏轼《江城子》和贺铸《鹧鸪天》,谁更戳中泪点
文章插图
仿佛一双大雁,雌雁死去多时,雄雁还一直在它的上方盘旋,悲鸣,令人一见垂泪。
最为震撼的就是结尾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半夜睡在床上,感觉床上空荡荡的,因为少了妻子。
这时,他听到窗外下起了小雨,但恍惚之间,他把这种细雨声,当成了一个模糊的人影,在挑灯补衣。
针脚穿过布料的声音,本来是听不到的。但是在他的想象中,这种声音被放大了,和窗外的雨声一起敲打着他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