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拿破仑是拿着破轮子?清代考场上的大笑话,其实是时代隐痛

【爱历史】拿破仑是拿着破轮子?清代考场上的大笑话,其实是时代隐痛
文章图片
笔者的一位老师曾经在上课时讲到了《春秋》三传 , 他开玩笑地和我们说 , 你们的学长学姐曾经将《春秋》三传写成了“公羊传”“母羊传”和“小羊传” , 我希望你们不要闹这样的笑话 。 这样的笑话 , 在清末进行科举改制时也闹了不少 。 1898年和1901年清朝曾经进行过两次科举改制 , 当熟读四书五经的士子们面对陌生的考题时 , 不免笑料百出 , 但是和今日考场闹笑话不同 , 士子们闹的笑话反映出身处“新”“旧”时代交替时的尴尬与阵痛 。
一、1898年和1901年的科举改制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 , 乡试与会试都分三场考试 。 乾隆二十一年之前 , 乡、会两试第一场考四书题三篇 , 五经题四篇 , 之后科举考试改为乡、会试第一场考四书题三道、诗一道 , 第二场考五经题五道 , 第三场则考策题五道 。
【爱历史】拿破仑是拿着破轮子?清代考场上的大笑话,其实是时代隐痛
文章图片
在清政府的官方预想中 , 士子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 , 还要具备一定的经世能力 , 这也是为什么第三场要考策题 。 但是在科举的具体实践中 , 却产生了“重首场”的风气 。 所谓的“重首场”也就是在乡、会两试中只要第一场考的好 , 接下来的两场考试只要随便糊弄糊弄就行了 。 咸丰元年 , 王茂荫在《振兴人才以济实用折》中就提到:“近时考官专取头场首艺 , 二三篇但能通顺 , 二三场苟可敷衍 , 均得取中 。 ”《清稗类钞》中也记载:“乡、会试虽有三场 , 实重首场 , 首场又重首篇 , 余亦具文而已 。 ”
这种风气下的科举考试 , 就连五经都被读书人视为边缘书籍 , 就更别提其他纷繁浩杂的书卷了 。 虽然第三场考策题 , 但士子们对第三场考试极尽敷衍 , 有些士子就是将第三场考试的试题抄了一遍 , 然后再将试题中的一些语气词改掉就行了 。
因此 , 深受当时科举考试影响的士子们阅读面极其狭窄 , 一般只阅读一些与考试相关的指导书籍 , 一般的经史书籍是绝对不会涉猎的 。 夏曾佑曾经这样描述清代士子们对历史知识的匮乏:“汉、魏、隋、唐 , 不知为何物 , 而但知有朱子;礼、乐、兵、刑 , 不知为何事 , 而但知有时文” , 以至于当时笑话说是“太史公是何科进士?《史记》是何科朱卷” 。
这种知识上的缺乏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日益严重与紧迫起来 。 当西方的物理、化学学科蓬勃发展的时候 , 中国的读书人还埋头于无用的八股文 , 这种云泥之别让当时的有识之士十分担心 , 乃至于上书提议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 , 废除八股文 , 增加关于西学的考试内容 。
这一提议在戊戌变法中得到了回应 。 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 , 举国震惊 , 所谓的天朝上国竟被一个弹丸小国痛打 , 最后的遮羞布也被这场战争给震掉了 。 因此 , 许多读书人幡然醒悟 , 抛弃了无用的八股文 , 决定学习“实学”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19世纪之前的清朝 , “实学”一直被认为是考证、训诂以及史学等等 , 但到了19世纪 , 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 , “实学”逐渐与“西学”划上了等号 。
【爱历史】拿破仑是拿着破轮子?清代考场上的大笑话,其实是时代隐痛
文章图片
民间对科举改革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 , 官方也对这些呼声做出了回应 。 清廷下令 , 废除八股文 , 改试时务策论 , 且开经济特科 。 但可惜的是 , 戊戌变法很快就被顽固派扼杀在了摇篮中 。 顽固派重新掌权之后 , 下令废除了一切变法措施 , 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 , 所以那一年的科举改革并没有真正实行 。
【爱历史】拿破仑是拿着破轮子?清代考场上的大笑话,其实是时代隐痛
文章图片
科举改革真正发挥实效是在1901年 , 此时的清廷开始施行“清末新政” 。 这一年清廷延续了1898年的科举改革 , 下令:“着自明年为始 , 嗣后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史论五篇 , 二场试各国政治艺策五道 , 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 。 1901年的科举改革 , 第一场考的是中国史事 , 第二场考的是西学内容 , 而第三场考的才是四书五经 。 这道命令还特意强调:“以上一切考试 , 凡四书五经 , 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 。
清廷雷厉风行的诏书虽然获得了好评 , 但却苦了士子 。 这道诏书是在1901年8月份下达的 , 但次年就要举办乡试了 , 不到一年的备考时间让士子们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 , 对西学一窍不通却只能硬着头皮上考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