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东方六国文字皆从西周春秋演变而来,小篆是秦国文字演化而成( 二 )


战国|东方六国文字皆从西周春秋演变而来,小篆是秦国文字演化而成
文章插图
六国文字的资料非常丰富。这一时期发现的实物资料有金文(战国金文多刻铭,内容多是“物勒工名”)、陶文、玺印文字(包括封泥)、货币文字、帛书和竹简,除此之外,《说文解字》、《三体石经》等书籍、残石也保留了一些战国时人用六国文字写的经书文字,即传统文字学上经常说的“古文”。我国古代发现的战国时代的简册文字比较多,其著名者像汉初发现的孔子壁中书(包括《尚书》 《春秋左氏传》等)、西晋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基发现的《竹书纪年》 《穆天子传》等,都是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重要文献。《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即是孔子壁中书一类文字的记录,因此从实际上说它也是一种竹简文字,只不过由于它发现较早,经过反复传抄,字形上可能已有相当的错讹。和西周春秋文字比较,六国系文字有下列显著的特点:1、简体字盛行。简体字是一种有别于“正体”的形体简省的“俗体”字。由于文字使用越来越频繁,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文字就不得不向简省化的方向发展。六国文字的简省化,除了结构和笔画的减省,笔势亦较西周春秋文字趋向平直,这也是文字减省的一个步骤。六国文字也有一些较前繁化的现象。像原先较简易的平字写作坪,不过这不是当时文字趋向的主流。2、由于当时各国文字简省、变化的程度、风格不同,地域特点比较突出, “文字异形”的情况比较严重。所谓“文字异形”,是说六国文字不但跟秦系文字差别很大,六国之间彼此的文字面貌也有很大差别。
战国|东方六国文字皆从西周春秋演变而来,小篆是秦国文字演化而成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同一个文字,不同的国家,所用的偏旁也往往有很大差异。例如“庖厨”的“厨”字,秦国作厨,从“厂” 声;楚国作“脰”,从“肉” 、“豆”声;三晋作(厂朱),从“肉”或“厂”,“朱”声。“门户”的“门”字,齐国假“闻”为之,燕国、中山假“闵”代之。这些情况,都反映出战国时期地域性文字差别的情况。六国文字的大力简省形体和地域差别造成的“文字异形”,使战国文字的面貌和西周春秋文字差别很大,呈现出一派纷乱复杂的局面。这种纷乱局面的形成,跟“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有关,也跟文字越来越追求实用性、简易性有关。战国文字使用的范围极广,很多文字出于下层人民之手(像战国金文多为工匠所刻,陶文亦多为手工工匠刻制的印记),草率省简以为常,不大讲究刻意求精,由是,“俗体”文字就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正体”文字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平常觉得六国文字非常难认,就是因为它和“正体”文字差距太大的缘故。当然,我们说“文字异形”,并不是说战国时期每一个文字各国都有差别,也不是说各个国家的文字没有互相影响的一面,而是说这一个时期文字因地而异的情况十分严重。实际上,秦始呈统一文字,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废除异体字,并不是废除六国文字。因此,六国文字虽然与西周春秋文字几有面目全非之感,但从总体的情况上看,它仍是汉字曲折发展的时期,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秦国文字秦系文字指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和秦代的小篆。这个体系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主要有石刻文字(像《石鼓文》、《诅楚文》,秦峰山、泰山、琅琊刻石等)、金文(主要是兵器、权量、虎符等器物上的刻铭)、玺印、封泥、陶文(陶器和砖、瓦等器物上印制或刻制的文字)、漆器文字(烙印或刻划在漆器上的文字)、竹简(近些年秦简发现很多,像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等)、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批帛书,其中至少有,部分是秦的抄本)等。
战国|东方六国文字皆从西周春秋演变而来,小篆是秦国文字演化而成
文章插图
书籍文献资料,则主要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收集了九千多个小篆字,是目前所见最系统的秦系文字资料,尽管其中的形体已有一些讹误和篡改。秦系文字,从春秋到战国,基本上都沿袭了西周后期文字的作风。其变化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在字形规整均匀的程度不断提高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和西周晚期的文字比较,其匀称规整的变化是比较清楚的。有时为了追求字形的规整匀称,原来平直的笔画可以变得弯曲,原来弯曲的笔画变得平直。这样变化的结果,文字变得相当圆转、均齐而象形程度较低。这种圆转、均齐的文字书体,过去文字学史上称为“篆书”。《说文》:“篆,引书也”。“引”就是引申、拖长。当时文字用毛笔书写,为了把文字写得圆转、匀称,笔画要一笔一笔引长拉写,以求其形体完鉴,故名曰“篆”。 “篆”汉以后有大、小篆之分。“大篆”指春秋战国间的秦国文字,如石鼓文、《秦公钟》之类;“小篆”指秦统一中国后用以统一文字的标准篆体。小篆和大篆比较,一、文字的线条更趋于平直、结构布局更显得匀称有致:二、一部分字形又进行了明显的简化,原来大篆的文字有的部分被简省,有的用笔画少的偏旁代替了复杂的偏旁。不难看出,从“大篆”到“小篆”,这是汉字适应社会需要进一步简省化的结果。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六国文字,亦正是符合了文字发展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