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金庸先生都是中国文坛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
倪匡说:“只要有华人读者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
他离开后,作家张佳伟说:“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大仲马。”
老先生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侠义”。
一、一代文学巨匠的显赫家世
金庸的侠义要追溯到家室,查(zha)家十分显赫,从唐朝开始就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在查家大门的两侧,悬挂着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文章插图
金庸的祖父是个大官,性格极为刚烈,清廷末年,他看不惯洋鬼子横行欺压百姓,以及清政府的助纣为虐,愤然辞官回乡。
金庸的父亲将1000亩水田充做义田,周济乡亲,然后自掏腰包兴办学堂,儿童上学一律免费。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金庸从小就有一股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
他有着得天独厚的好记忆,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泡在家中的书房里废寝忘食,父亲担心孩子总是读书读傻掉,想过很多点子吸引他出去玩。
文章插图
有一年春天,他带着金庸出去放风筝,结果走到一半发现儿子不见了,找了几里地也找不到,最后在家中的书房,看到金庸在全神贯注的读书。
15岁那年,金庸和几个同学编写了一本《给初中投考者》的试题精编,畅销周围好几个省份,赚到的钱,足够他念完大学。
16岁,金庸上了高中,他看不惯教导主任动不动就骂人的行径,写了一篇《阿丽丝漫游记》的小说,把教导主任比作丑陋恶心的眼镜蛇,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教导主任气得浑身发抖,于是金庸便被开除了。
金庸走得十分潇洒,颇有几分李白笔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魏晋风骨。
文章插图
他在重庆念大学时,读的是外交系,当时的校长是老蒋,他看不惯老蒋,当面说他有法西斯做派,于是又被开除。
直到1946年,上海《大公报》招采访人员,自诩文笔第一流的金庸前去面试,成为3000人里第一个通过考核的。
两年后,《大公报》想去香港开枝散叶,当时香港的发展是不如上海的,但金庸喜欢冒险,于是毛遂自荐,就这样,一代文学巨匠和一个时代撞了个满怀。
二、大师也曾“一毛不拔”?
《大公报》在香港创立的支刊是《新晚报》,金庸担任副刊编辑,强龙难压地头蛇,《新晚报》被香港的诸多报刊压得抬不起头。
为了销量,金庸以“姚兰”为笔名,撰写影评,打造知书达理,引人遐思的才女形象吸引读者。
【 稿费|两次被开除,拒绝为倪匡涨稿费,敢于直言遭暗杀,金庸的侠义人生】想不到吧,强如金庸这等大神,为了流量,有时也不得不妥协。
文章插图
1953年,吴氏太极门和白鹤派谁都不服谁,两家掌门在澳门还打了一场擂台,这场盛况空前的大事,瞬间点燃了全香港人的武侠热情。
《新晚报》编剧梁羽生蹭热点,即兴创作了《龙虎斗京华》的武侠小说,立马让报刊销量猛增,也开启了武侠小说时代。
写到后期,梁羽生有点不想写了,就委托金庸代笔,金庸写完后,一时找不到好的笔名,就把名字“查良镛”的最后一个字拆开来用。
之后,这个名字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响亮的符号。
文章插图
1959年,因为看不惯一些报纸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做派,金庸和友人创办了《明报》,立志要说真话做真事,骂天下奸邪之鼠辈,赞人间仗义之豪杰。
理想是伟大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明报》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为了事业,金庸想过不少点子,他曾经向一位作家约稿,写了一份极度诚恳的信函,在信的末尾纡尊降贵自称为小弟,把人家吓得眼珠子都抖几抖,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
金庸给副刊开的稿费很低,倪匡和亦舒老大得不乐意,多次要求涨稿费,但均被拒绝。
文章插图
性格泼辣的亦舒就在《明报》发了一篇文章,说金庸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为了安抚这两员大将,金庸带着倪匡去旅游,给他买了几个相机,给亦舒挑了一些女孩子都会喜欢的礼物。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杨利娟|海底捞被曝给顾客打标签?最新回应来了
- 凡人修仙传|一本怪异的仙侠小说,差点把主角给写死,最终作者被“求着”封神
- 竟敢在校园周边售卖这种“香烟”,厦门一文具店被查
- 老客们|只要5元!这家“便民美发室”被顾客集体求涨价
- 注册商标|小面馆存放大量“茅台酒”,被热心群众发现后的这个举动竟牵出一桩刑事案
- 保质期|注意!这种鸡爪可能被双氧水泡过
- 双艳|浙江一“可怜茶”,曾与西湖龙井并称“双艳”,可因太便宜被嫌弃
- 工厂|有虫卵!韩国知名泡菜企业被曝光
- 舞美|茅奖小说《主角》被陕西人艺搬上话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