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君|是繁荣的翻译时代,宋人的“外语”风尚:文化经济高度融合的宋代

翻译官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的重要的“通意对象” ,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 , 翻译官这一职业就已经随着蕃汉文化的交流逐渐出现 , 自唐以降 , 国内外交融开始出现大繁荣 , 再到宋代 , 统治者的“重商”政策彻底推动了古代历史上的“大开放”时代 , 宋代几百年的岁月里 , 中原王朝与丝绸之路的端口国丶游牧民族丶东南亚地区的“佛教”传播产生了多元化的联系 。 在这个密切相处的时代中 , “翻译”这一职业更是十分常见 , 甚至已经到了宋朝廷专门开设“外语学堂”来培养这方面人才 , 也鼓励民间自主完成“外语”学习 , 种种进步和倾斜得以说明宋代政府对外交来往中展现出的“翻译”需求 , 这个需求背后的本质 , 正是宋代繁荣的“开放融合”文化 。 一、在宋代成为一个“外语翻译”的途径
1、民间自学外语 , 场所:蕃汉商圈、边境
宋代是一个政权并立的时代 , 就邻近而言 , 北宋时周边主要的语言有契丹语、党项语、吐蕃的藏语等 。 而庞大的领土上产生的各种交流 , 也让各个国家之间的百姓有了一定程度的“语言共通” , 从这些边境或者是“和市”、“私市”的民间百姓中 , 又诞生了一些“外语”极为精通的人 , 虽然人数不多 , 但是言语天赋的擅长可以让他们几乎全面地掌握外语 。
宋朝政府因为在贸易上的开放 , 加上在文化上 , 有着如允许宋辽边境民往来的包容态度 , 边境的“民间”翻译家不在少数 。 那么除了这种通过必要的生产和交流而“非系统化”学习来的方式之外 , 在民间 , 其实也有一些会“外语”的宋民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 相当于宋代的“外语培训班” , 当时宋朝对外语的态度是:“人有善道远方之言 , 可以合夷会戎 , 交蛮接狄 , 与中国之人市易而不能乱者” 。
【古风君|是繁荣的翻译时代,宋人的“外语”风尚:文化经济高度融合的宋代】所以 , 在贸易大开放的宋代 , 民间会崇尚经商 , 随之也对这类“善远方言”、“合夷会戎”的人才感到向往 , 如果自己有能力学则就自学 , 如果没有能力学 , 就花钱让自己的孩子趁小去“外语培训班”接受外语教育 。 因为“翻译”在宋代边境的生活中 , 是一个十分受需要的职业 。
古风君|是繁荣的翻译时代,宋人的“外语”风尚:文化经济高度融合的宋代
文章图片
2、体制内补习 , 场所:礼宾院
外交繁荣的唐宋时期 , 为了彰显泱泱大国的气度和礼节 , 设置有“礼宾院” , 而在宋代 , 重视文化轻战争的国风 , 礼宾院更是“高福利单位” 。 虽然没有极高的官职 , 但是其专业特征决定了他在宋朝之中的重要性 。 有宋一代 , 礼宾院是外交输出的重要设计部门 , 在对辽金夏等国的交往中发挥巨大重要 。 而礼宾院也有着专门的“翻译”官 , 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学士”转变而来 。
那么在宋代 , 假若在“太学”或者“国子监”里上学 , 就有机会进入礼宾院学习成为一名“翻译官” , 如在南宋时 , 因为对外政策的持续打开 , 就连宋高宗都重视“翻译官”的培养问题 , 还让一些常见出使西夏和金的“翻译官”回来担任礼宾院的“外语老师”:“兼已奉旨差归朝人教习译语 , 亦合差拨逐色人习学祗” 。
这是一种宋官职业多元的表现 , 与外交的变化息息相关 , 之所以加大培训 , 也体现了南宋时对外交政策推动的一些萌芽 , 而且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来往频率增加 , 外交问题中所需要“官员”处理的也不在少数 。
3、公务“留学” , 场所:出使外国
其实在宋代 , 北宋大将刘重进是官职最高的“翻译”员 , 刘重进出生于后梁时期 , 他在后晋征集北方军时应募 , 成为一名北方军士兵:“后晋初 , 因习契丹语 , 应募使北边” 。
他正在“学习”契丹语 , 或许不是很精通 , 但是也有一定的水准 , 随着他在北方的自习 , 他的契丹语足够他成为“使臣” , 而在出使契丹的过程中 , 他还留任了辽国的“帐前通事” , 成为辽国皇帝的“双语翻译” , 但这个过程 , 也是他“契丹语”快速进步的过程 , 到了北宋时 , 赵匡胤把他立为大将 , 不图他别的优点 , 就因为他会契丹语:“重进徙善译语 , 无他才能 , 值契丹入中原 , 遂至方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