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藏经阁|官员不赈粮反而提升米价,先遭骂后获赞,有何玄机?,饥荒之年

饥荒之年 , 官员不赈粮反而提升米价 , 先遭骂后获赞 , 有何玄机?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 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 , 能人奇士层出不穷 , 历朝历代都涌现出受人尊崇的官员 。 自古以来 , 两袖清风、公正无私的官员就深得民心 , 他们生前不畏权贵、一心为民 , 死后万古流芳、声名远扬 。
文史藏经阁|官员不赈粮反而提升米价,先遭骂后获赞,有何玄机?,饥荒之年
文章图片
大公无私的官员用毕生所学造福百姓、整顿冤假错案 , 像两袖清风的包拯、海瑞、宋濂等人 。 今天所说的这位官员也是清官一员 , 这位官员任职期间曾做了一件备受争议的事情:在他任职期间 , 正值饥荒之年 , 身为百姓的父母官 , 他不仅没有开仓赈粮 , 反而还提升米价 。 在后期的发展中 , 百姓从痛斥转而感激不尽 。 这个官员是谁?又是用怎样的手段收服民心?这其中又有怎样的隐情?
写诗是兼职 , 做官是正业 , 深藏不露的“范大人”
提到这位官员 , 很多人并不陌生 , 他曾说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名言至今被
文史藏经阁|官员不赈粮反而提升米价,先遭骂后获赞,有何玄机?,饥荒之年
文章图片
除了是杰出的文学家外 , 他还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 范仲淹自幼历经底层艰苦、身经世间百态 , 对民生疾苦颇感痛心 。 当他步入仕途后 , 立志要为百姓做事 , 他始终坚守为民初心、砥砺前行 。
被调杭州 , 临终造福百姓
可惜在变幻莫测的官场中 , 范仲淹的仕途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 尤其在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失败后 , 范仲淹更是一再被贬 。 今天所说的这件事便是他在被调任到杭州时发生的插曲 。 1049年 , 60岁的范仲淹被调到杭州 , 本以为在杭州可以安享晚年 , 结果却在任职杭州知府第二年时 , 杭州发生了令人始料不及的饥荒 。
文史藏经阁|官员不赈粮反而提升米价,先遭骂后获赞,有何玄机?,饥荒之年
文章图片
当时路途遥远、车马很慢 , 朝廷的赈灾物资需要较长流程 , 百姓民不聊生、孩童面黄肌瘦 。 杭州的米商借机提高米价让本就贫困的灾民更是雪上加霜 , 米商把米价从起初的100文升到了120文 。
家徒四壁的百姓们几乎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米粮 , 只能等待饿死 。 范仲淹看到如此棘手场景 , 不得已出了一个绝招:他顶着百姓的骂名 , 将当地的米价从120文提到了150文 , 看到高到离谱的米价 , 百姓骂声一片、怨声载道 。
与此同时 , 全国各地的米商看到杭州的米价不断提升 , 觉得有利可图 , 便纷纷汇聚到杭州囤积米粮 , 时机成熟后 , 范仲淹趁机开仓赈粮 。 因为有了朝廷的救济 , 灾民不再需要去购买米 , 而这些米砸在了米商手中 。
文史藏经阁|官员不赈粮反而提升米价,先遭骂后获赞,有何玄机?,饥荒之年
文章图片
很多米商为了保本 , 不得已将米价一降再降 , 直至降到了低于市场价的80文 , 百姓们有米可吃 , 对这个结果欣喜若狂 。 没想到范仲淹这样的措施能够救下众多百姓 , 这并非是歪打正着 , 而是范仲淹目光长远、顾全大局的计策使然 。
【文史藏经阁|官员不赈粮反而提升米价,先遭骂后获赞,有何玄机?,饥荒之年】有人说救下黎民百姓才是正道 , 也有人说损害了商人利益 , 不值得赞 。 你觉得范仲淹这个提价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