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日读史|且入宫面圣带士兵百名?,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为何不还政

三国时期、东晋时期 , 天下失序 , 在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中 , 人与人之间是缺乏基本信任的 , 用古文来说 , 这就是“此诚上下相疑之秋也!”
对于那些要害人物来说 , 太相信人 , 保不准有一天会被人害死 。 比如魏文帝和魏明帝 , 他们是那么地相信司马懿 , 到最后还不是被司马家窃取了天下?
司马家族靠的是“权臣弑君”起家的 , 那么他们也一定会防备权臣 , 桓温就是东晋最大的权臣 。
刚日读史|且入宫面圣带士兵百名?,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为何不还政
文章图片
(桓温剧照)
但是这种“防备” , 也只只能是放在心里 , 而不能放在明面上 , 这跟我们做人是一个道理 。 你可以把防备一个人放在心上 , 但最好不要当面说出来 , 因为说出来了 , 那肯定是撕破脸皮的时候!
对于国家来说 , 也是如此 , 正所谓“君疑臣而不诛 , 则臣必反” 。 因为桓温的实力非常强大 , 并且他还把控了东晋的长江上游地区 。 他如果要反 , 大军顺流而下击破建康 , 那简直是“举手可得” 。
当然 , 对于桓温来说 , 在没有得到全局掌控之前 , 他也没有必要攻破建康 。 如果打了建康 , 晋朝内部出现了内讧 , 那只是白白地便宜了北方政权 , 其结果肯定不是“利益最大化” 。
刚日读史|且入宫面圣带士兵百名?,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为何不还政
文章图片
(十六国示意图)
因此 , 大家都在维持着一个小心翼翼的局面 , 桓温害怕皇帝会害死他 , 但又不能无缘无故地反了;东晋的皇帝也不敢把桓温逼入绝境 。 但国家大事总得也要大家一起商量着办吧 , 于是就有了桓温“甲仗百人入殿”的故事 。
见于《晋书·桓温传》:诏温依诸葛亮故事 , 甲仗百人入殿 。
当年 , 诸葛亮入朝就是这样的规格 , 东晋给桓温这个规格 , 也是向桓温表态:东晋朝庭相信桓温你的忠诚 , 相信到了你就是另一个“诸葛亮”;二也是暗暗敲打 , 希望桓温你也要做个“诸葛亮”!
这种敲打妙不可言 , 如果你桓温认为这是个威胁的话 , 那说明你本身就想当个逆臣;如果你桓温认为这是一个激励的话 , 那就明你本来就是想当一个忠臣的 。 并且 , 东晋朝庭也不是一无所有 , “王谢”这些顶级大族的存在 , 就是用来制衡桓温的 。
刚日读史|且入宫面圣带士兵百名?,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为何不还政
文章图片
(建康城)
说到这里 , “诸葛粉”们就要坐不住了 , 但请稍安勿躁!
从“桓温故事”发现 , 当年诸葛亮上朝的时候 , 也是“甲仗百人入殿”的 。 诸葛亮是个大大的忠臣 , 为什么他去见皇帝的时候 , 还要“早仗百人入殿”呢?难道他害怕刘禅会害他吗?
答案是肯定的 , 诸葛亮就是害怕刘禅会害他 , 因为诸葛亮也是蜀汉的权臣!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 , 干的工作跟曹操简直是一模一样 , 那就是——集相权 。 所谓的诸葛亮是忠臣 , 那是在他死了之后才给他“盖棺定论”为忠的 。
有诗为证:周公恐惧流言日 , 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刚日读史|且入宫面圣带士兵百名?,刘禅成年后"忠臣"诸葛亮为何不还政
文章图片
(诸葛亮)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 诸葛亮跟汉武帝的做事手段一样 。 即利用“六出祁山”来掌控军权;利用战争来整顿国家经济 , 掌控财权;利用战争来整合国家力量 , 把控朝堂话语权;依法治蜀 , 又掌控了国家的司法大权 。 经过一系的手段 , 诸葛亮最终达到了集军、政、财、司法大权于一身的目的 。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发现 , 想干事就一定要抓权力 , 没有权力在手 , 你想推动某一件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 如果光光提意见的话 , 那就会出现无穷无尽的互相扯皮的情况 , 到最后啥也干不了 。
诸葛亮没出山之前 , 他就说过 , 要当乐毅和管仲 , 但不得不说一点 , 也只有当了“乐毅和管仲” , 诸葛亮才能去完成他“克复中原 , 还于旧都”的人生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