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川讲历史|秦汉时期三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二 )


与察举制相反 , 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 主要包括了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形式 。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种方式:皇帝征聘 。 皇帝征聘是指使用采取特征或者是聘召的方式 , 委任有名望或者是品学兼优的人以重任 。 皇帝征聘这个方式也有很长的历史了 , 在秦孝公时期就已经产生了 。
川川讲历史|秦汉时期三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文章图片
秦孝公
汉朝时期 , 汉高祖在公元前196年下令求贤 , 其实也是在继承了征聘制度的变形 。 这个制度从汉武帝之后 , 一直沿袭到东汉 。 汉代的封建帝王对于德高望重的年老学者 , 往往会给以优待 。
被皇帝征聘的人 , 他们的待遇往往和普通的官员不同 , 他们享有汉代最尊荣的仕途和最尊贵的待遇 。 他们在仕途上是十分自由的 , 并且不受到朝廷的强制命令 。 不论是在中央上还是在地方上 , 都要将他们当做贵宾对待 。
据《汉书》记载 , 凡是受到皇帝征聘的贤士 , 都会享受到朝廷给予的很多特权 。 比如 , 朝廷聘用他们需要自备车马费用 , 有时还要备上丰富的酒菜招待他们 。 他们去外地办事 , 地方官员也要做好接待工作 。
川川讲历史|秦汉时期三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文章图片
严光
在东汉时期 , 官场日益腐败 , 社会日益黑暗 , 严光拒绝了朝廷的征聘 , 开创了东汉士人隐逸拒征之风 。 严光之后 , 很多文人都纷纷效仿 , 如法真、杨厚等人 , 都拒绝了皇帝的征聘 。
但有趣的事情是 , 这些文人们往往越是拒绝了朝廷的征聘 , 那么他的名气就越大 , 就越是受到朝廷的欢迎 。 征聘的本义是为朝廷吸引人才 , 但是到了后期往往发生了质变 。 征聘成了一个形式 , 人们追求征聘不再是为了实现抱负而是让征聘成为增加自己名声或者是俸禄的资本 。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 , 能够辟除官吏的只有两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是三公府辟除官吏 , 在使用期通过之后 , 就会被公卿往上荐举 。 虽然刚开始的官位比较小 , 但是很容易升官 。 另一种情况则是州郡辟除官员 , 在通过试用期之后 , 一般会成为地方官员 。
最大的公府辟用官是丞相 , 丞相有权处置下面的官员 , 还可以开客观招收贤士 。 通过史书 , 我们可以发现东汉的辟除之风要比西汉的更盛 , 史书上记载的辟除事件 , 也多发生于东汉时期 。
川川讲历史|秦汉时期三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文章图片
汉代十三州
汉武帝时期 , 他设立了十三个部州 , 每个州都有刺史 , 这个时期的刺史用人权利还是极其有限的 , 当时的法令规定: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 。 到了西汉末年 , 刺史的权利越来越大 , 能够辟除的官吏人数也就相应增加了 。
到了东汉 , 刺史就成为了地方高级的行政官员 , 用人的权利又得到了进一步地增强 , 可以自由辟除当地的官员 。 到了西汉时期 , 刺史以及太守不仅能够任用官吏 , 还能够罢免官职 , 最后甚至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制度 , 可见刺史和太守的权利之大 。 据记载 , 朱博在成为琅玡太守之后 , 就罢免了一批称病而不作为的官员 。
川川讲历史|秦汉时期三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情况
文章图片
朱博
征辟制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的选官制度 , 被征辟的人可以选择做官也可以选择拒绝 。 但是到了东汉末期 , 用人的权利从中央转移到了地方政府上 , 被征辟的贤士实际上只能依附于征辟者 。
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央的权利被分散 , 地方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 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情况和征辟制也存在密切的关系 。 考试:进入仕途的最后一道门槛
汉朝时期的察举制 , 一般是配合考试一起实行的 。 察举和考试 , 组成了汉朝任用官员最基础的两个步骤 。 通过荐举之后的人才 , 往往还需要参加考试 , 成功通过考试 , 才能够真正地被中央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