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筱米的伴读小屋|走过千山万水的文坛“吃播达人”,记忆最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二 )


舒筱米的伴读小屋|走过千山万水的文坛“吃播达人”,记忆最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本文插图
因为元宵相对硬一些 , 所以也更加适合油炸 。 但汤圆软糯 , 所以只能适合水煮 。
你看 , 即使是一样的食物 , 也会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 有人说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现在看来 , 如果说一方食物养一方人 , 可能也并不为过吧 。
一个人无论走过多少地方 , 吃过多少美味 , 只有故乡的味道 , 熟悉而顽固 。 曾经跟着外婆和其她几位婆婆一起去北方玩 , 老人家们玩得都很开心 。 晚上特意逛了小夜市 , 吃了炸元宵 。 老人们也是第一次吃到油炸的“汤团” , 都感到很新鲜 。
大家边吃边聊 , 开始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 临走的时候 , 本想着再买点给她们当零嘴 , 老人们却纷纷摇了摇头 。 说自己牙口不好 , 还是软糯的汤圆更适合自己 。
也许对于这群来自南方的老人们来说 , 元宵节还是汤圆的主场 , 就像北方人过年 , 如果不吃饺子 , 这个年就像没有过一样 。 这种深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 想要抹去 , 是万万不能的了 。 家乡的美食 , 寄托着家人间的思念
汪老在《觅我游踪五十年》中提到 , 自己小时候有一样东西是不爱吃的 , 那就是茨菇 。 有一次 , 汪老家乡闹大水 , 所有的产物都被水淹了 , 唯有这个茨菇 , 成了当年唯一剩下的口粮 。 即便是再喜欢的东西 , 吃多了也会腻 , 更何况是原本自己就不太喜欢的东西 。 带着苦味的茨菇 , 成了汪老小时候最想摆脱的食物 。
19岁离开家乡后 , 汪老差不多有34年的时间 , 没有再吃过茨菇 。 直到有一次 , 去沈从文老师家里拜年 。 师母张兆炒了一盘茨菇肉片 , 沈先生一吃就觉得甚好 。 而也就是在那一次 , 汪老再次尝到了茨菇的味道 , 从此 , 便对茨菇有了感情 。 只要在菜场看到有茨菇卖 , 就一定会买点回家 。
然而 , 汪老的家里人也不怎么爱吃茨菇 , 所以 , 每一次汪老买的茨菇 , 都被他一个人包圆了 。 原本在家的时候不喜欢吃 , 但离开了家之后 , 反倒经常吃 , 这大概就是对家乡和家人思念的魔力吧 。
舒筱米的伴读小屋|走过千山万水的文坛“吃播达人”,记忆最深的还是家乡的味道
本文插图
之前和室友合租的时候 , 她每次去楼下拿老家寄来的包裹 , 都会一边抱怨一边又露出幸福的笑容 。 打电话给她妈妈的时候 , 总说 , 上海这些东西都买得到 , 让他们下次不要再寄了 。 不过用不了一个月 , 她又会接到快递电话下楼取包裹 。
对于只身在外的游子们来说 , 能再次吃到家乡的美食 , 不仅仅是寄托了他们对于家人的思念 , 同时也寄托了家人对于他们独自在外的担心和思念 。 孩子想父母了 , 就吃上一口家里寄来的零食;父母想孩子了 , 就准备一点孩子爱吃的家乡零嘴 , 回头给孩子寄过去 。
不管距离多远 , 不过走过多少座城市 , 你的家乡永远在那里 , 静静等着你 , 想什么时候回去了 , 就回去看一眼 。
汪老海外版小说的翻译 , 法国人安妮·居里安女士 , 曾经问过汪老一个问题 , 为什么他的小说里总有水?或者说 , 为什么他的文字里总让人有水的感觉 。 汪老说 , 这个问题自己从未意识到 。 自己的家乡是水乡 , 从小在水边长大 , 水不仅影响了汪老的性格 , 也影响了汪老作品的风格 。
这就是家乡 , 一个养育我们 , 甚至改变我们一生的地方 。 它刻在我们的骨血里 , 陪伴我们度过这一世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