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从太极掌门被KO,浅谈太极文化的传承

近日 , 太极掌门人马保国老师 , 被一位50岁的业余搏击爱好者 , 在30秒内接连打到三次 。 大家都震惊不已 , 感到很失望 , 认为传统武术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 四两拨千斤的磅礴气势 , 到哪里去了?其实 , 作为观众 , 应该客观看待这件事情 。
首先 , 两者年龄不在一个层次上 。 马老师年近70岁 , 另一位选手50岁 , 相差近20岁 , 体力不在一个级别上 。 如果70岁对70岁 , 结果会是怎样?或者 , 那位搏击选手王先生 , 20年后再来参战 , 结果又如何?不太对称的年龄和体力的对抗 , 结果十有八九 , 不是那么“好看” 。
太极拳|从太极掌门被KO,浅谈太极文化的传承
文章插图
太极拳 ,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是以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 , 集养生、强身健体、对抗搏击等多功能为一体 , 结合阴阳五行之变化 , 及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 新中国成立后 , 被国家体委改编 , 作为强身健体的项目 , 包括表演项目、体操运动、体育比赛等用途 。 改革开放后 , 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 处在和平年代 , 太极拳不再是“打打杀杀”的武术 , 而是作为养生、健身的用途被流传下来 。 这样 , 就一方面就慢慢地削弱了太极拳的搏击功能;另一方面 , 好像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 。 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 而是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 , 没有被大部分传承人继承下来 。 当然 , 打拳也不能当饭吃 。 毕竟 , 每个人都要有生活和工作 。 也是太极拳 , 作为武术项目没落的原因之一 。 传统太极拳 , 门派众多 , 比较常见的 , 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式等派别 , 各有各的特色 , 又偶有传承关系 。 谈不上谁是最好的、最正宗的 , 只能说都是古代太极拳的“孩子与分支” 。
作为太极拳文化的继承人、传承者 , 要淡薄名利 , 潜心钻研 。 太极拳 , 既有养生的功能 , 又有搏斗的技巧 。 如果两方面都能兼顾好 , 当然更好 。 兼顾不到两方面 , 就钻研其中一个方面 , 也不是坏事 。 能把一个方面做大做强 , 也算对中国传统文化做贡献 。 到了近代 , 太极拳缺少实战训练 。 如果想要参加格斗比赛 , 就需要更多的实战经验 。 台上一分钟 , 台下十年功 。 平时 , 要刻苦训练 , 勤练基本功 , 扎马步 , 练拳 , 练力 , 练气 。 不到非常有实力的那一刻 , 绝不放松 , 绝不放弃 。 否则 , 不刻苦训练的话 , 到了赛场上 , 拳脚不长眼 , 还没开始就已经倒下 。 打的是你的脸 , 还是传统武术的脸?比赛是为了炫耀自己 , 还是为了沽名钓誉?想要证明自己的拳术 , 就得有“真材实料”;想要给武术爱好者一个证明 , 就得有“真功夫” 。 奉劝那些传承人 , 认认真真“做学问” , 踏踏实实“练功夫” , 给中国文化一个交代 , 也给“传承人”这个头衔一个交代 , 担起自己的责任 , 而不是为了名利 , 成为别人的工具 。
【太极拳|从太极掌门被KO,浅谈太极文化的传承】同时 , 作为继承者或者传承人 , 要向古代书本学习 , 学到太极文化的精髓 , 学到真正内涵 , 学以致用 。 耐得住寂寞 , 顶得住诱惑 , 三心二用、一心多用 , 是传承不好太极文化的 。 另一方面 , 相互之间 , 互相切磋 , 互相交流 , 而不是各走各的路 , 各不来往 。 闭门造车 , 是“造不出好车的” , 相互学习 , 取长补短 , 才能提升自己 , 走到更高的境界 , 更上一层楼 。
从传受众群体来看 , 太极拳大多是中老年人士在学习 , 年轻人很少参与 。 从地域的传播范围来看 , 站在武术的角度上 , 太极馆 , 没有跆拳道场馆多;站在养生的角度上看 , 太极场馆 , 没有瑜伽场馆多 。 所以 , 无论是武术还是养生 , 很多时候 , 太极拳都是人们在自娱自乐 , 都是在小众范围内传播 , 是作为人们的一种兴趣爱好在推广 。 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 一种武术技艺 , 既要有形 , 又要有神;既要有力 , 又要有气 。 这需要每个传承人 , 认真对待 , 苦修专修 , “奋发图强” , 太极拳才不至于是花拳绣腿 , 至少有点“真功夫” 。 想要达到刚柔并济、厚积薄发的“武侠”功夫 ,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