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粜秋谷|历仕四姓,为十朝宰相,赢得生前名,死后却被历代史家无端诋毁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人物,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官,历仕后唐庄宗、明宗、闵帝等10位皇帝,甚至于还向辽太宗称臣。尽管朝代更替,国家兴亡,但他都能够在各朝担任宰辅,号称不倒翁。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直叱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说他是“奸臣之尤”。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五月粜秋谷|历仕四姓,为十朝宰相,赢得生前名,死后却被历代史家无端诋毁
文章插图
冯道剧照但从其为官执政而言,却又的确很有能力,也正是“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他依靠的不是两面三刀,更不是溜须拍马的曲意奉承,而是靠自己的才干,是自己的不贪财好色,不结党营私。他就是一个好官,而不是写在欧阳修五代史里的“礼义廉耻”的冰冷大字。
五月粜秋谷|历仕四姓,为十朝宰相,赢得生前名,死后却被历代史家无端诋毁
文章插图
冯道剧照冯道的人生,起于耕读,受教于传统的儒家教育,在乱世杀伐下佛道的影响,惶惶乱世中,他并不像诸多蝇营狗苟之辈,并没有丢失文人风骨,也只有这样才能喊出“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这样的人生信条。
五月粜秋谷|历仕四姓,为十朝宰相,赢得生前名,死后却被历代史家无端诋毁
文章插图
柴荣剧照冯道也不像某些自命清高之辈,积极入世之余,他也有智慧,善谋断,而且还注重人才的培养,提拔众多“孤寒之士”。而且他还是位宽严并济的敦厚长者。《旧五代史·胡饶传》:清泰初,冯道出镇同州,饶时为副使,道以重臣,稀于接洽,饶忿之,每乘酒于牙门诟道,道必延入,待以酒肴,致敬而退。道谓左右曰:“此人为不善,自当有报,吾何怒焉。”
五月粜秋谷|历仕四姓,为十朝宰相,赢得生前名,死后却被历代史家无端诋毁
文章插图
冯道剧照他坚持的政治道德准则是:从道不从君,虽然历仕四姓,但一姓一君的兴衰荣辱与百姓社稷之比,乃是次要之事。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一个以武力说话,视人命为草芥,以人为食的乱世,他带领大臣“咸与维新”,从实际效果上更是为中原经济的恢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旧五代史·冯道传》:他日又问道曰:“天下虽熟,百姓得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臣忆得近代有举子聂夷中《伤田家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曰:“此诗甚好。”遂命侍臣录下,每自讽之。冯道”为人清廉节俭宽宏,能顾全大局,不计小嫌,而这也恰恰是能在强人林立的五代活下来最好的品德。《闲谈录》:晋开运中,冯道方在中书,有人于市中牵一驴,以片幅大书其面曰冯道二字,道之亲知见而白焉。道徐曰:‘天下同名姓人有何限,但虑失驴访主,又何怪哉!’其大度如此。《新五代史·冯道传》:服除,复召为翰林学士。行至汴州,遇赵在礼作乱,明宗自魏拥兵还,犯京师。孔循劝道少留以待,道曰:“吾奉诏赴阙,岂可自留!”乃疾趋至京师。庄宗遇弑,明宗即位,雅知道所为,问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何在?”重诲曰:“为学士也。”明宗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也。”拜道端明殿学士,迁兵部侍郎。
五月粜秋谷|历仕四姓,为十朝宰相,赢得生前名,死后却被历代史家无端诋毁
文章插图
冯道雕像这也是诸位君王能够任用其的根本因素。至于欧阳修与后代史家之言大抵是顾左右而言他,不去指摘造成这种局面的武人,而去责备一个良臣则就是避重就轻了。而冯道的一生,也正是其所言“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的真实写照。(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必删)参考资料:《新五代史》、《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