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史官|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在《岳飞传》这部剧之中 , 宋朝文武百官在上朝之时都是身穿红服 , 手里面拿着一块板子与皇帝讨论国家大事 , 大臣想要跟皇帝说话 , 首先要将板子举过头顶 , 然后拿着板子缓缓下跪 。
从影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场景来看 , 这块板子好像并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 , 有时候这块板子竖起来甚至有一点不协调之感 , 那么这块板子到底是什么作用呢?
捡史官|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文章图片
首先 , 大臣手中拿的这块板是什么东西?
根据《广韵》记载“笏 , 一名手版 , 品官所执” , 得知这块板子的名字叫做“朝笏”“手板” , 《中国古汉语词典》也做出了更详尽的解释 。
单从其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 , 这块板子是上朝时候大臣拿在手里的 , 商周时期的大臣还有天子都会使用“笏板” , 比如在封神演义中 , 各路诸侯王拜见天子的时候手里面都会拿着“笏板” 。
不同朝代还有官位的不同 , 官员手中所拿的这块板子有着很大的区别 。 普通的官员所拿的一般是用竹子所制成的“笏板” , 而士大夫和王公贵族都是使用象牙所做成的“笏板” , 而天子手则是使用上等玉石所做“笏板” 。
捡史官|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文章图片
因此不同“笏板”在古代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级别 , 和清朝时期官员脑袋上所戴的“顶戴花翎”有着相似之处 。 《礼记·玉藻》中记载“笏:天子以球玉 , 诸侯以象 , 大夫以鱼须文竹 , 士竹” 。 《史记》“曶者 , 臣见君所秉 , 书思对命者也 。 君亦有焉 。 ”
“竹笏”在中国存在多长时间呢?
从目前现存历史资料中并不能找到“笏板”准切出现时间 , 但得知其广泛应用于商周时期 , 历代中原正统王朝中皆有存在 。
等到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 , 由于自身的文化习惯和中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 而且礼仪制度相对落后 , 所以就效仿了中原王朝的官场以及礼仪制度 。
所以在清王朝刚入主北京的时候 , 曾效仿明朝 , 让大臣手中拿着“竹笏”上朝讨论政事 , 不过由于满族官员大多都是游牧出身 , 所以擅长骑射的人经常拿着这块板子非常不方便 , 包括皇帝也觉得这块板子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 , 于是在清朝“笏板”这个东西也就被取消了 。
捡史官|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文章图片
等到台湾被清朝统一之后 , “竹笏”也就正式退出了中国的朝堂之上 。
虽然“竹笏”在国内被取消了 , 但在汉文化影响圈内还是保存了这个物件 , 比如韩国日本 。 这边是现在 , 特定祭祀之时 , 他们都会穿上类似于中国明朝时期的服装 , 拿上“笏板”这个物件 , 参加一种特殊的仪式 ,
那么“竹笏”存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呢?
根据《古汉语词典》的释义“笏”“不要忘了 , 提醒 , 提示”的意思 。 而“竹笏”前面这个竹字 , 更多的是强调该物件的材质 , 因为“竹笏”最早都是用竹木所制造的 。 将二者合在一起 , 也就是说用竹子木头所做的一个“备忘录” 。
通俗的来讲就相当于是笔记本的意思 。 因为在造纸术尚未普及之前人们用于书写的原料有限 , 无非也就是竹片龟壳或者说是丝绸 。 丝绸价钱特别昂贵 , 不便于装订 。
捡史官|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文章图片
骨片还有龟壳则不方便 , 因此当时字都是写在了“竹简”上面 。 而“竹笏”其本质就相当于是一个比较大块的“竹简” , 在上面写一些有提示性作用的文字或者做笔记记录罢了 。
古代皇帝和诸多大臣上朝 , 其本质意义和现在公司领导和员工们在一起开会没有什么区别 , 就是大家共同商讨一下现在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及时处理的问题 。
而古代的朝堂不像现在的会议场 , 说话的时候需要万般谨慎 , 做事情也需要尽可能的周密 。 若不小心惹怒了天子 , 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罪 。 皇帝下达的指令若是没记好或者记错了 , 那可能就是全家掉脑袋的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