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成本与传统服装的不同之处在于生产非标准化, 报次率高,熟练工种少,所以汉服的交货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时间、人工、损耗成本提升。而原创汉服设计师的培养、拍摄美工的投入,都拉高了其生产成本。
价格的影响因素,主要区别在于汉服的工艺、布料等,有些布料一米的成本就要8000多元,成本高售价自然也高。不过,也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是一味追捧高价,白菜价汉服也有很多受众。
汉服制作工艺复杂,导致汉服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上很多以次充好甚至“山寨”的汉服产品。
山寨汉服指的就是没有原创设计,抄袭其他商家样式的汉服,有些消费者出于只穿一两次的需求,或者贪图便宜便去购买。
由于目前汉服市场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对于汉服的制作工艺、面料没有统一的规范,所以经常出现翻车或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现在多数汉服品牌的商品定价在500元以下,盈利空间实际上并不高,且绝大多数品牌都在电商平台销售,不仅要面临价格战,还要做各种活动让利。
电商销售的大环境,进一步平均了不同汉服品牌间的价格差异。
在汉服行业,原创设计师缺口非常大,尤其是能够了解95后、00后年轻人审美眼光的设计师供不应求。
商家为了节约设计成本,开始抄袭爆款汉服的款式、印花、绣片,它们的质量良莠不齐,劣币驱除良币效应显著。尽管多数汉服爱好者对这些“山寨款”十分抵制,但还是有人愿为低价买单。
汉服的供应链也存在不足。汉服对制作工艺要求较高,制作周期较长,加上汉服体量小,所以很多工厂不愿意加工生产汉服,这也是汉服的成本难以降低的原因。
汉服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四川三个区域,其他省份在供应链上仍是一片空白。
文章插图
价格战之下的内卷
疫情是这次汉服价格战的导火索。疫情期间市场需求量没有以往那么大,大批想赚快钱的玩家入场让竞争更加激烈。
以兰若庭为代表的一梯队玩家,也将价格最低三百元的汉服,压缩到两百元以内。
因电商平台上很多同名或相似的山寨店铺,汉服大店“国色芳华”被迫在2019年改名为“梨花渡”。
目前头部玩家中最先被资本加持的是汉服国风品牌“十三余”。十三余去年在淘宝天猫汉服品牌销售额总排名中位列第一。
创始人小豆蔻儿为B站国风UP主,以汉服为起点,十三余还与《王者荣耀》《清平乐》等品牌IP及创作人合作推出产品。
虽然有头部品牌,但是汉服目前还没有一个出圈的国民品牌。汉服产业的腰部商家缺少,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断层现象。
文章插图
汉服生意一改之前只注重线上而不重视线下的状况,因为如今线上获取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不少品牌不得不开始拓展线下门店。
汉服商家重要的推广阵地是线下的汉服文化活动,比如西塘汉服文化周、中华礼乐大会、华裳九州。
以华裳九州为例,参加华裳九州,吸引了不少商家和同袍。而门票、广告赞助、展区落地等都为华裳九州带来了不错的收入。
汉服写真、汉服租赁、汉服体验这些附加产业也有助于汉服走向线下,很多城市里都开起了汉服体验馆。
线下汉服店也受到了资本关注。
主打国风摄影的盘子女人坊,去年完成亿元级别融资,背后的投资机构包括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旗下的挑战者资本。
2020年,盘子女人坊也做自己的汉服品牌“从壹华服”。目前盘子女人坊已经开启了上市之路。
尽管汉服产业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受众群体较为小众,但它仍将会长期处于增长状态。
在未来,无论市场份额、还是公众影响力,汉服或将全方位碾压和服和韩服,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力在文化领域的象征。
中国14亿人口,也许汉服没法做到人人都穿,但潜在人群一点都不小。
2019年国内购买汉服的人群达到1800万,预计未来潜在消费人群可以达到4亿。不得不承认从人数上来看,汉服产业想象空间很大。
- 张馨玥|在欢快和惜别间切换!闭幕式表演时间最长的孩子们这样做
- 普查|文物守护者|李芳: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女馆长的芳华之路
- 衣服|正月初五在楠溪叫“满年”,满满的记忆勾起长长的乡愁
- 陶雯婷|近400根10米长的发光杆,每根动作都不同,如何精准控制?
- 中国农业科学院|淘宝发布《2022年夜饭报告》:南北口味融合、预制菜受欢迎
- 网红|淘宝发布2022年夜饭报告:地域美食成“网红”,70后“种草
- 封面天天见|商业高研院丨从《组织的力量——增长的隐性曲线》中找到企业发展的秘诀 | 孟梅
- 丨索面|味在仙居丨索面:一份细密绵长的乡愁
- 案件|武松为什么对害死兄长的案件不报县衙处理,而是自行解决?
- 瑞士|谁“逼停”了瑞士外长的飞机?在停留4小时后,瑞方宣布取消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