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请把“拳”字还给武术( 二 )


【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请把“拳”字还给武术】几十年来 , 一些人竭力反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 , 在他们眼里 , 现代人很会享受生活 , 不耐艰苦 , 保持太极拳技击功能是非常辛苦的事 , 不受欢迎 , 会“乏人问津”的 。 又认为攻防技击功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 它与打架伤人有必然联系 。 现代社会强调安定和谐 , 技击功能因此必须淡化 , 甚至废弃 。 另外 , 他们把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与养生健康对立起来 , 似乎一提技击功能就会损害健康 , 要养生健康就不能要技击功能 。 反对太极拳保持攻防技击功能的理由大致如此 。
任何一种拳术 , 作为武术 , 起因都不是为了养生而创立的 , 它首先是用来防身的 , 拳的技击作用是第一位 。 人们在武术的锻炼中获得了健康 , 可以说健康是武术的“副产品” , 有了强健的身体 , 自卫更有实力 ,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犹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 中国文化崇尚仁义 , “武备而不用谓之仁” , 于是才有“益寿延年不老春”之说 。 所以 , 真正的太极拳应该是体与用兼备的 。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 , 它首先要有自卫(即“武备”)的能力 , 然后才有益寿延年(即“不用”)的境界 。 没有“武备”能力而大讲“不用” , 那是“无能” 。
传统太极拳是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为理论基础 , 拳架是这一文化的体现 。 综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 里面谈的不都是技击技术的内容吗?请看:“人刚我柔谓之走 , 我顺人背谓之粘……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 然非用力之久 , 不能豁然贯通焉 。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 , 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 所以 , 如果太极拳要丢弃攻防技击功能 , 那么 ,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将全部作废或重写 , 太极拳还有什么文化可言?!
五十年代 , 像褚桂亭(编者:褚桂亭1890-1977 , 字德新 , 河北任邱县人 。 从程德录、黄柏年、姜玉和习形意、八卦 , 从郝恩光学三合刀 , 从李景林学武当对剑 。 1929年 , 在杭州拜杨澄甫为师学习杨式大架太极拳)等老一辈武术大家 , 对太极拳为养生只讲动作不讲技击的做法 , 早就忧心忡忡 , 私下叹息说:“太极拳这样下去将不是拳了 , 会变成‘卫生拳(操)’的!” 。 顾留馨先生写了一本《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 , 书中提到一些传统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 因而受到批评 , 印发40万册的书被禁止 。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 不管人数多少 , 不受外部世界的诱惑 , 耐得寂寞经受得住委曲 , 执着地坚持传统文化本来的面貌 , 这是对历史负责 , 对后人负责 。 热爱太极拳的人们应该要有这种高尚的境界 。
主张不要技击功能的这些人 , 他们没有把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 。 他们要去掉的不只是技击功能本身 , 而是去掉了太极拳的灵魂 , 去掉了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内容 , 也是去要掉一种传统武术 , 一种传统文化 。
作为传统文化 , 请保持它原来的面貌 , 不要随意改动 。 我们不要摧毁老古董 , 再造假古董 。 文化可以发展 , 可以创新的 , 但新的东西可以冠以新的名称 , 不要随便使用老的名称 , 以免混乱视听 。 如果不要技击功能单讲养生健康 , 如果为了一部分快乐、时尚的需求 , 人们完全可以发展或创造一种“太极style”、“太极霹雳舞”或者“太极养生操”、“太极健身舞”等等许多新的“太极”的什么东西来 。 但无论如何改 , 请把“拳”字还给武术 , 也就是把传统讲技击功能的太极拳还给武术 。 讲得再明白些:有技击功能的仍叫太极拳 , 不要技击功能、只讲养生的运动可叫“太极养生操” 。 前一种是传统的文化 , 后一种是新编的文化 , 这样一区分 , 概念清楚 , 名符其实 , 名正言顺 , 也可以少了不少争论 。